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6 (1700-1725).djvu/8

此页尚未校对

並無尺寸之說。魏晉之後,鄭元、王肅之學,各有生徒, 《三禮》《五經》,無不論說,檢其書,「亦不言祭玉尺寸。」臣等 參驗畫圖,本書周公所說,正經不言尺寸。設使後人 謬為之說,安得便入《周禮》?知崇義等以諸侯入朝,獻 天子夫人之琮璧,以為祭玉,又配合羨度肉好之言, 彊為尺寸,古今大禮,順非改作,於理未通。又據尹拙 所述禮神之六玉,稱取梁桂州刺史崔靈恩所撰《三 禮義宗》內昊「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長尺二寸,以 法十二時;祭地之琮長十寸,以傚地之數。」又引《白虎 通》云:「方中圓外曰璧,圓中方外曰琮。」崇義非之,以為 靈恩。非周公之才,無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補六玉 闕文,尤不合禮。臣等竊以劉向之論《洪範》,王通之作 《元經》,非必挺聖人之姿,而居上公之位,有益于教,「不 為斐然。」臣等以靈恩所撰之書,聿稽古訓,祭玉以十 二為數者,蓋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時。 封山之玉牒十二寸,圓丘之籩豆十二列。天子以鎮 圭外守,宗后以大琮內守,皆長尺有二寸。又祼圭尺 二寸,王者以祀宗廟。若人君親行之郊祭,登壇酌獻, 服大裘,搢大圭,行稽奠,而手秉尺「二之圭,神獻九寸 之璧,不及禮宗廟祼圭之數,父天母地,情亦奚安?」則 靈恩議論,理未為失。所以自義宗之出,歷梁、陳、隋、唐, 垂四百年,言禮者引為師法。今《五禮精義》《開元禮》《郊 祀錄》皆引義宗為標準。近代晉漢兩朝,仍依舊制。周 顯德中,田敏等妄作穿鑿,輒有更改。自唐貞觀之後, 凡三次大修五禮,並因隋朝典故,或節奏繁簡之間, 稍有釐革,亦無改祭玉之說。伏望依《白虎通義》宗唐 禮之制,以為定式。又尹拙依舊圖畫釜,崇義去釜畫 鑊。臣等參詳舊圖,皆有釜無鑊。按《易·說卦》云:「坤為釜。」 《詩》云:「惟錡及釜。」又云:「溉之釜。」《春秋傳》云「錡釜之器。」 《禮記》云「燔黍捭豚」,解云「古未有甑釜,所以燔捭而祭。」 即釜之為用,其來尚矣,故入于《禮圖》。今崇義以《周官》 祭祀有省鼎鑊、供鼎鑊,又以《儀禮》有羊鑊豕鑊之文, 乃云畫釜不如畫鑊。今諸經皆載釜之用,誠不可去。 又《周儀禮》皆有鑊之文,請兩圖之。又若觀諸家祭祀 之畫,今代見行之禮,於大祀前「一日,光祿卿省視鼎 鑊,伏請圖鑊於鼎下。」詔從之。

太宗淳化五年詔令崔頤正等讎校二禮以備刊刻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李至傳淳化五年兼判

國子監至,上言:「二《禮》未備,豈副仁君垂訓之意?今直 講崔頤正、孫奭、崔偓佺皆勵精強學,博通經義,望令 重加讎校,以備刊刻。」從之。

哲宗元祐四年以陳祥道著禮書詔為博士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禮書》一百五十卷, 陳祥道撰,繪其物而辨論之。凡歷代諸儒之說及近 代聶氏之圖,或正其失,或補其闕,於禮學為詳焉。元 祐四年,翰林學士許將上言,「祥道著《禮書》一百卷。」二 月二日,詔祥道為太常博士。

元祐五年十一月,范祖禹請以陳祥道《禮書》付太常 參用。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元祐五年十一月。 范祖禹言。請以陳祥道禮書付太常。與聶崇義圖參 用。詔付兩制看詳。

元祐八年,范祖禹請以《陳祥道禮圖》付太常,以備討 論。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元祐八年正月二 十二日,侍讀學士范祖禹言,「太常博士陳祥道注解 《儀禮》三十二卷,精詳博洽,乞下兩制看詳,并所進禮 圖付太常,以備禮官討論。」從之。祥道又有《禮記講義》 二十四卷、《禮例詳解》十卷。

寧宗慶元 年以朱熹所考訂三禮輯為儀禮經傳通解一書付在學官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按《朱熹傳》:「慶元四年,熹以 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請,明年卒。熹歿,朝廷 以其《大學》《語》《孟》《中庸訓說》立於學官。」又有《儀禮經傳 通解》未脫槁,亦在學官。

按朱熹《乞修三禮劄子》:「臣聞之,六經之道同歸,而禮 樂之用為急。遭秦滅學,禮樂先壞。漢晉以來,諸儒補 緝,竟無全書,其頗存者,三禮而已。《周官》一書,固為禮 之綱領,至其儀法度數,則《儀禮》乃其本經,而《禮記》《郊 特牲》《冠義》等篇乃其義疏耳。前此猶有《三禮通禮》、學 究諸科,禮雖不行,而士猶得以誦習而知其說。熙寧」 以來,王安石變亂舊制,廢罷《儀禮》,而獨存《禮記》之科, 棄經任傳,遺本宗末,其失已甚。而博士諸生又不過 誦其虛文,以供應舉。至於其間亦有因儀法度數之 實而立文者,則咸幽冥而莫知其源,一有大議,率用 耳學臆斷而已。若乃樂之為教,則又絕無師授,律尺 短長,聲音清濁,學士大夫莫有知其說者,而不知其 為闕也。故臣頃在山林,嘗與一二學者考訂其說,欲 以《儀禮》為經,而取《禮記》及諸經史雜書所載有及於 禮者,皆附於本經之下,具列注疏。諸儒之說,略有端 緒。而私家無書,檢閱無人,抄寫久之未成。會蒙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