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6 (1700-1725).djvu/85

此页尚未校对

親承聖旨,或師儒相傳,謂之「注」 者,不敢傳授,特注己意而已。皇氏以為「自漢以前為傳,自漢以後為註」 ,然王肅在鄭之後亦謂之「傳」 ,其說非也。

《三禮同異辨》

三《禮》之學,其所以訛異者,其端有四:有出於前人之 所行,而後人更之者;有出於聖門而傳之各異者;有 後世諸儒損益前代,自為一朝之典者;有專門之學, 各自名家,而以臆見為先代之訓者。此四者不可知 也。何謂前人所行,後人更之者?昔者先王制禮,因其 時宜而已。後世時異事殊,從而易之。墨始於晉,髽始 「於魯;廟有二主,始於齊桓;朝服以縞,始於季康。以至 古者麻冕,今也純儉;古者冠縮縫,今也橫縫。」同為一 代,而異制如此。幸而遺說尚存,得以推考因革之故。 設其不存,則或同或異,無乃滋後人之疑乎?此三禮 制度,不能無乖異也。何謂出於聖人之門,而傳之各 異者?昔者七十二子之在孔門問道,均矣。夫子沒而 其說不同,曾子襲裘而弔,子游裼裘而弔,小斂而奠, 曾子曰「於西方」,子游曰「於東方。」「異父之道」,子游曰「為 之大功。」子夏曰「為之齊衰。」曾子、子游同師於夫子,而 異說如此,況復傳之群弟子之門人,則其失又遠也。 從而信之,則矛盾可疑;從而疑之,則其說有師承。此 三禮文義不能無乖異也。何謂後世諸儒損益前代, 而自為一代之典者?昔三代之世,聖君賢臣各有制 作,迨夫秦漢儒生學士亦欲效之。呂不韋作《月令》,蓋 欲為秦典,故祭祀官名不純於周;漢博士欲為漢制, 故制爵不純於古。後世明知二書出於秦漢,猶且曰 「《月令》為《周禮》,《王制》為商禮。」況三代之書,所成非一人, 所作,非一時。作《周禮》者未嘗與《儀禮》謀,作《儀禮》者未 嘗與《周禮》《禮記》謀,又烏能使之無乖異也?何謂專門 之學,欲自名家,而妄以臆見為先代之訓者?昔春秋 之末,能秉《周禮》者,惟魯而已,而執羔執鴈,魯人已不 自知,則禮之所存,蓋無幾也。延乎秦世,灰滅殆盡。漢 世不愛高爵以延儒生,寧棄黃金以酬斷簡。諸儒斐 然各述所聞,雜以臆見,而實未見古人全書,故其學 以霍大為南嶽,以大尉為堯官,以商之諸侯為千八 百國,以周之封域為千里者四十九,以分陝、處內為 三公,以太宰、太宗、太卜、大士為六官。當時信其古書 而無疑,後世以其傳遠而不敢辨,是非紛擾,白黑混 淆,則又焉能使之無乖異乎禮樂之訛。以此,鄭氏注 經,不究所述之人,不考所作之時,不精詳其可否,而 概謂之先王之制,理有不貫,則曲說以通之。至令後 世議明堂或以為五室,或以為九室,或以為十二室; 議大學或以為五學,或以為當如辟雍,或以為當如 膠庠,或以為當如成均。《瞽宗》詢其言之所自,則皆《三 禮》之書;察其書之所載,則皆《周禮》之制。夫明堂一也, 而制有三;大學一也,而名有六。此何以使後世無疑 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