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6 (1700-1725).djvu/91

此页尚未校对

惟二《禮經》。然三百三千,不存蓋十之九矣。朱子補其 遺闕,則編類之初,不得不以《儀禮》為綱,而各疏其下。 「脫槁」之下,必將有所科別,決不但如今槁本而已。若 執槁本為定,則《經》之章也,而以《後記》補記補傳分隸 分古於其左也,與《彖、象傳》之附《易經》者,有以異乎?否 也?《經》之篇也,而以傳篇、記篇補篇錯處於其間也,與 《左氏傳》之附《春秋經》者有以異乎?否也?夫以《易》《書》《詩》 《春秋》之四經既幸而正,而《儀禮》之一經又不幸而亂, 是豈朱子之所以相遺經者哉?徒知尊信草創之書, 而不能探索未盡之意,亦豈朱子之所以望後學者 哉?嗚呼!由朱子而來,至於今將百年,然而無有乎爾 澂之至愚不肖,猶幸得以私淑於其書,實受罔極之 恩,善繼者卒其未卒之志,「善述者成其未成之事」,抑 亦職分之所當然也。是以忘其僭妄,輒因朱子所分 《禮》章,重加倫紀,其《經》後之記,依《經》章次秩序,其文不 敢割裂,一仍其舊,附於篇終。其十七篇次第,並如鄭 氏本,更不閒以它篇,庶十七篇正經不至雜糅。二戴 之《記》中有《經》篇者,離之為逸經。禮各有義,則《經》之傳 也。以戴氏所存,兼劉氏所補,合之而為《傳》,正《經》居首, 《逸經》次之,《傳》終焉;皆別為卷而不相紊。此外悉以歸 諸戴氏之《記》。朱子所輯及黃氏《喪禮》、楊氏《祭禮》,亦參 伍以去其重復,名曰《朱氏記》,而與二戴為三。凡周公 之典,其未墜於地者,蓋略包舉而無遺。造化之運不 息,則天之所秩,未必終古而廢壞有議禮制度、考文 者出,所損所益,百世可知也。雖然,苟非其人,禮不虛 行。存誠主敬,致知力行,下學而上達,多學而一貫,以 得夫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心,俾吾朱子之學未流 不至於漢儒。學者事也,澂也,不敢自棄,同志其尚敦 勗之哉!

《儀禮逸經》八篇,澂所纂次。漢興,高堂生得《儀禮》十七 篇。後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古文《禮經》於孔氏壁中,凡 五十六篇。河間獻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與《儀禮》正 同,餘三十九篇藏在祕府,謂之《逸禮》。哀帝初,劉歆欲 以列之學官,而諸博士不肯置對,竟不得立。孔、鄭所 引《逸禮》中霤《禮禘於太廟禮》《王居明堂禮》,皆其篇也。 唐初猶存,諸儒曾不以為意,遂至於亡,惜哉!今所纂 八篇,其二取之《小戴記》,其三取之《大戴記》,其三取之 《鄭氏注》。「《奔喪》也,中霤也,禘於太廟也,王居明堂也」,固 得《儀禮》三十九篇之四,而《投壺》之類未有考焉。疑古 禮逸者甚多,不止於三十九也。《投壺》《奔喪》篇首與《儀 禮》諸篇之體,如《一公冠》等三篇,雖已不存此例,蓋作 《記》者刪取其要以入《記》,非復正《經》全篇矣。《投壺》大《小 戴》不同,《奔喪》與《逸禮》亦異,則知此二篇亦經刊削,但 未如《公》《冠》等篇之甚耳。五篇之《經》文,殆皆不完,然實 為《禮經》之正篇,則不可以其不完而擯之於《記》,故特 纂為《逸經》,以續十七篇之末。至若《中霤》以下三篇,其 《經》亡矣,而篇題僅僅見於注家片言隻字之未泯者, 猶必收拾而不敢遺,亦「我愛其禮」之意也。

《儀禮傳》十篇,澂所纂次。按《儀禮》有《士冠禮》《士昏禮》,《戴 記》則有《冠義》《昏義》,《儀禮》有《鄉飲酒禮》《鄉射禮》《大射禮》, 《戴記》則有《鄉飲酒義》《射義》,以至於燕聘皆然。蓋周末 漢初之人作以釋《儀禮》,而戴氏抄以入《記》者也。今以 此諸篇正為《儀禮》之《傳》,故不以入《記》。依《儀禮》篇次,稡 為一編。文有不次者,頗為更定。《射義》一篇,迭陳天子、 諸侯、卿、大夫、士之射,雜然無倫,釐之為《鄉射義》《大射 義》二篇,《士相見義》《公食大夫義》,則用清江劉氏原父 所補,並因朱子而加考詳焉。於是《儀禮》之經,自一至 九,經各有其傳矣,惟《覲義》闕然。《大戴朝事》一篇,實釋 諸侯朝覲天子及相朝之禮,故以備《覲禮》之義,而共 為《傳》十篇云。

《周禮》

《周官》六篇,其《冬官》一篇闕。《漢藝文志》序列於禮家,後 人名曰《周禮》。文帝嘗召至魏文侯時老樂工,因得《春 官大司樂》之章。景帝子河間獻王好古學,購得《周官》 五篇.。武帝求遺書得之,藏於祕府,禮家諸儒皆莫之 見。哀帝時,劉歆校理祕書,始著於錄略,以《考工記》補 《冬官》之闕。歆門人河南杜子春能通其讀,鄭眾、賈逵 受業於杜,漢末馬融傳之鄭元。元所注今行於世,宋 張子、程子甚尊信之,王文公又為《新義》。朱子謂「此經 周公所作,但當時行之,恐未能盡,後聖雖復損益可 也。」至若肆為排觝訾毀之言,則愚陋無知之人耳。《冬 官》雖闕,今仍存其目,而《考工記》別為一卷,附之《經》後 云。

《禮記》

《小戴記》三十六篇,澂所序次。漢興,得先儒所記《禮書》 三百餘篇,大戴氏刪合為八十五,小戴氏又損益為 四十三。《曲禮》《檀弓》《雜記》分上下,馬氏增以《月令》《明堂 位》《樂記》,鄭氏從而為之註,總四十九篇。精粗雜記,靡 所不有。秦火之餘,區區掇拾,所謂「存十一於千百」,雖 不能以皆醇,然先王之遺制,聖賢之格言,往往賴之 而存。第其諸篇出於先儒著作之全書者無幾,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