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6 (1700-1725).djvu/9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自高堂生至宣帝時,后蒼最明其業,乃為《曲臺記》,十萬餘言。蒼授二戴及慶普。

為之《註》者,鄭元;為之《疏》者,賈逵也。

大戴、小戴、慶普三家並立,《後漢》惟曹充傳慶氏以授其子褒,然三家雖存並微,相傳不絕。漢末鄭元傳小戴之學,後以古經校之,取其於義長者作註,為鄭氏學。

《韓子》「苦其難讀」,朱子看得有緒,甚善。

《語錄》曰:「看《儀禮》有緒」 ,甚善。此書雖難讀,然卻都是重複倫類。若通之,則有先後,彼此足以互相發明,久之自通貫也。

後世徒以其推《士禮》而達之天子,以為殘缺不可考 之書,過矣。

今《儀禮》多是士禮。如河間獻王得《古禮》五十六篇,其中卻有天子諸侯禮。所以班固言愈于推士禮以知天子諸侯之禮,是固時其書尚在,今亡矣。

《禮記》乃七十子共撰。

孔子詔七十子共撰所聞以為「記』,或錄舊《禮》之文,或錄變《禮》之文,或兼記仁義,或雜序得失。漢時雜出者二百四十一篇,而二戴刪之。

而《大戴》《小戴》刪其重複。

《大戴德》刪為八十五篇,《小戴聖》又刪為四十六篇,又取《月令》《明堂》三篇,合為四十九篇。

今所用者,陳澔之《集說》也。朱子為《通解》《集傳》,勉齋成 《喪》《祭》二禮,當矣。

王安石變取士法,棄經任《傳》,而《儀禮》遂廢。朱子始為《儀禮經傳通解》,以《儀禮》為綱,而附《禮記》于後。如《射禮》則附以《射義》,《冠禮》則附以《冠義》,至燕享之禮,莫不皆然。若其餘《曲禮》少儀,又自作一項而以類相從,《喪》《祭》二禮,托勉齋成之。此於《禮經》之全,庶無議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