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113

此页尚未校对

想也。禹思天下之溺由己,至八年三過不入」,不知有 家矣;「手足胼胝」,不知有身矣。文王《無逸》至「日昃不遑 暇食」,「周公思兼」至「坐以待旦」,不知有飲食寢興之節 矣,何獨於孔子而疑之?或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心 體之常也。若有所好樂,則心不正而食不知味,在他 人則謂之心不在矣。曾謂聖心亦有所歟?曰:「三月不 知肉味」,門人記之矣。不圖為樂至斯,孔子自嘆之矣。 正嘆為《韶》樂之深,不圖一至於此,非嘆《韶》音之美善 也。即其哭顏淵,不自知其慟,何以異此?蓋情所當慟, 雖慟且不知,而哀不失其節;心有當思,雖味且不知, 而思不出其位。此未易言也。盍觀諸天乎?日月朗明, 萬象畢照,此太虛也;雷雨滿盈,萬象絪縕,此太虛也。 是日月雷雨皆天之用也。萬象畢照於日月之明,而 非著於空,萬象絪縕於雷雨之屯,而非蔽於物。聖心 一天也,使以眾人意見揣度聖心,且不知此心體量 必如之何而後盡也。而欲盡其心者,又耽戀虛明之 景象,執滯圓覺之言詮,安足以窺聖人聞《韶》之心哉? 聞韶

道雖人所共由,德乃人所自得,聖人與人為善,人苟 有一德,鮮不亟稱之焉,然未嘗輕以至德許人也。獨 於周室,既以至德許泰伯矣,又以至德稱文王。嘗讀 《易》而紬繹至德之義,於乾曰「大哉」,於坤曰「至哉」,蓋坤 元順承天道,是以德合無疆,而坤之至德以此。文王 三分天下有二,以服事殷,恪共臣職,此所以合德於 坤也;稱為至德,為其讓天下于紂也。予知之矣。其在 泰伯也,果謂其當商周之際,其德足以朝諸侯,有天 下,乃棄而不取,又泯其跡為荊蠻之逃,此德之所以 為至極歟?如此則泰伯為至德,在太王為不臣矣。然 則翦商之說非歟?《魯頌》居岐之陽,實始翦商,謂其肇 基王跡,非謂其志欲取商也。且太王時商祚方隆,其 不得已而遷岐,求避狄難且不暇,安得遽懷不臣之 心,欲翦商之祚哉?己之土地且捐以與狄而不顧,乃 欲取商之土地以自王焉,吾知太王斷不然也。觀文 王值紂方稔,雖三分有二事殷如故,猶不免羑里之 難,太王之時何時也?不敢蓄無君之心也明矣。若泰 伯當太丁、帝乙之世,安能朝諸侯,有天下哉?縱使足 以王,時勢在我,而嗣位後祇守臣節以終身,亦不失 為讓商矣。乃遠逃,以成父翦商之志,謂之固讓,吾不 知也。然則泰伯不嗣周統,《孔子》謂其三以天下讓,何 哉?蓋泰伯、仲雍、季歷皆太王子也。太王因季歷生文 王,知有聖德而欲傳之,故泰伯順承父志,與仲雍同 竄荊蠻。方其逃也,以國讓之,王季也。厥后文王三分 有二,武王克商,遂有天下。人知泰伯以國讓耳,孰知 以天下讓哉?故曰:「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詩大 雅》曰:「帝作邦作對,自泰伯王季。」惟此王季,因心則友。 則友其兄,則篤其慶,載錫之光,受祿無喪,奄有四方。 伯之讓,季之友,正謂此也。若謂其不從太王翦商,故 為逃荊採藥之舉,即以天下讓之,商也人皆知之矣, 胡為乎民無得而稱也耶?可見「坤順承天」,臣道也,子 道也,泰伯、文王所以均之,為至德也。若曰父欲翦商 而子不從,即為至德,則周家自太王、王季、文王世世 有圖商之志,至武王始克遂也。周之世德安在哉?噫! 史傳記載,豈特太王受誣已哉?以文王事殷之至德, 乃曰「西伯陰行善」;以武王順天應民之師,乃曰「武王 至紂死所,三射之,躬斬其首,懸於太白之旂。」其敢於 誣聖人,一至此哉!是皆君臣大義所關,不容不辯,故 併及之。至德

天地間,凡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故《大學》莫先於致知 也。聖人乃云「無知」,果謙己以誨人乎?抑統言人心之 虛體乎?玩味上下語意皆是也,亦皆非也。何也?人皆 有此德性之知,雖若炯然在中,昭明有融實,無形象 可睹,無方體可求,故謂之為虛靈,謂之如神明,而知 本無也。人或守己之智識以盡天下之見聞,或能反 觀默照得常惺惺法,自以為有知爾,非所以論聖人 也。茲以凡人擬度至聖,將以為謙己歟?然玩下文,「叩 兩端而竭焉」,何自任也?將以為統論心體之本然歟? 玩上文「吾有知乎哉」,則又自道其實焉。此必當時因 聖人誨人不倦,叩竭兩端,或以有知稱之,故云無知。 語意渾涵,徹上徹下,雖謙而實自任。雖若統論知體, 而實自道也。不然,誨由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只此是知也。《易》曰:「乾知知至知終。」孟曰:「良知,知愛,知 敬。」安得直謂之無哉?況知體之在人也,泥於識見則 不通,狃於方所則不盡,又何敢自以為有知耶?是故 惟寂為能通天下之感,惟虛為能待天下之動,惟無 為能納天下之有。天地且然,況於人乎?嘗觀諸天時 物,皆在其包涵遍覆中也。然萬物異類矣,並育不相 害;四時異候矣,並行不相悖。孰主張是哉?《易》曰:「乾知 大始。」乾以易知,宜乎有知,莫天若也。而天之類族辨 物,其於卑高小大之等,是非善惡之別,犁然不爽。《雅》 云:「監觀四方。」《頌》云:「日監在茲。」孔子亦云:「知我其天。」而 天之知終莫之窺焉。天命本於穆也,「天載無聲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