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46

此页尚未校对

問:「師也辟,何以見?」曰:「《語》云:『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 矣』。蓋幾於辟」然此其初也。學於孔門者,皆終有進焉。 若子張後來《論交》曰:「我之大賢歟,於人何所不容。」此 豈介僻之流?

「今學者將仁小卻,故不知求仁。孔子曰:『若聖與仁,則 吾豈敢』。孔子尚不敢當,且罕言之,則仁之道不亦大 乎?」「然則所謂合而言之道也,何也?」曰:「由仁義行,非行 仁義,所謂合也。《洪範傳》曰:『道萬物而無所由,命萬物 而無所聽,唯天下至神為能與於此』。此為不知道與 命也。孔子之言道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其言《命》曰:「道之將行也,歟命也;道之將廢也,歟命也。」 夫道非能使人由之,命非能使人聽之,人自不能違 耳。聖人雖至神,以謂體道而至於命,則可也。若曰無 所由,無所聽,將焉之乎?且聖人未嘗不欲道之興,以 無可奈何,故委之於命。如使孔子必可以為周公之 事,其不為之乎?可為而不為,則是欲道之廢矣,豈孔 子之心哉?故曰:「道萬物而無所由,命萬物而無所聽」 者,不知道與命之言也。

君子之治心養氣,接物應事,唯直而已,直則無所事 矣。康子饋藥,孔子既拜而受之矣,乃曰:「丘未達不敢 嘗。」此疑於拂人情。然聖人慎疾,豈敢嘗未達之藥?既 不敢嘗,則直言之,何用委曲?微生高乞鄰醯以與人, 是在今之君子,蓋常事耳,顧亦何害?然孔子不以為 直,以所以辭康子之言觀之,信乎其不直也。《維摩經》 云。「直心是道場。」儒佛至此。實無二理。學者必欲進德。 則行己不可不直。蓋孔子之門人皆於其師無隱情 者。知直故也。如宰我短喪之問之類。

范濟美問:「讀《論語》以何為要?」曰:「要在知仁。孔子說仁 處最宜玩味。」曰:「孔子說處甚多,尤的當是何語?」曰:「皆 的當。但其門人所至有不同,故其答之亦異。只如言 『剛毅木訥近仁』,自此而求之,仁之道,亦自可知。蓋嘗 謂曾子在孔門,當時以為魯魯者,學道尤宜難於他 人。然子思之《中庸》,聖學所賴以傳者也。考其淵源,乃」 自《曾子》,則傳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矣,豈非魯得之 乎?由此觀之,「聰明辨智」未必不害道,而「剛毅木訥」,信 乎於仁為近矣。

問:「《論語》言仁處,何語最為親切?」曰:「皆仁之方也。若正 所謂仁,則未之嘗言也。故曰:『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要 道得親切。唯孟子言『仁,人心也』,最為親切。」

與季常言:學者當有所疑,乃能進德。然亦須著力深, 方有疑。今之士讀書為學,蓋自以為無可疑者,故其 學莫能相當。如孔子門人所疑,皆後世所謂不必疑 者也。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疑所 可去,答之以去兵與食與信,猶有疑焉,故能發孔氏 「民無信不立」之說。若今之人問政,使之足食與兵,何 「疑之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是蓋甚 明白,而遲猶曰未達。故孔子以舉直錯諸枉,能使枉 者直教之,由是而行之於智之道,不其庶矣乎?然遲 退而見子夏,猶申問舉直錯諸枉之義,於是又得舜 舉皋陶,湯舉伊尹為證,故仁智兼盡其說。子夏問「巧 笑倩兮,美目盼兮」,直推至於曰「禮後乎然後已。如使 今之學者方得其初問之答,便不復疑矣。蓋嘗謂古 人以為疑者,今人不知疑也。學何以進?」季常曰:「某平 生為學,亦常自謂無疑。今觀所言,方知古之學者善 學問,《中庸》只論誠,而《論語》曾不一及誠,何也?」曰:「《論語》 之教人,凡言恭敬忠信,所以求仁而進德之事,莫非 誠也。《論語》示人以求仁之方,《中庸》言其至也。」蓋《中庸》, 子思傳道之書,不正言其至,則道不明,孔子所罕言。 孟子常言之,亦猶是矣。

問:「孔子許子路升堂,其品第甚高,何以見?」曰:「觀其死 猶不忘,結纓,非其所養素定,何能爾耶?苟非其人,則 遑遽急迫之際,方寸亂矣。」

問:「宰我於三年之喪猶有疑。」問:「何也?」曰:「此其所以為 宰我也。凡學於孔子者,皆欲窮究到無疑處方已。三 年之喪,在他人於此不敢發之。宰我疑以期斷,故必 求質於聖人,雖被深責,所不辭也。」

四科之目,不盡孔門弟子之賢,非可指為定論。 所謂「時習」者,如嬰兒之習書點畫固求其似也,若習 之而不似,亦何用習?學者學聖人,亦當如此,大概必 踐履聖人之事,方名為學,習又不可不察。習而不察, 與不習同。若今之學者,固未嘗習,而況於察?

問:「何謂『《屢空》』?」曰:「此顏子所以殆庶幾也。學至於聖人, 則一物不留於胸次,乃其常也。回未至此,屢空而已。 謂之『屢空』,則有時乎不空。」

「億則屢中」,非至誠前知也,故不足取。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人須能弘,然後有容。」因言 陳述古先生云:「丈夫當容人,勿為人所容。」

「吾從《周》」,非從其文也,從其損益之意而已。

《易》言「利見利用」,而終不言所以利,故孔子罕言利。或 謂死與鬼神,子路所不得而聞,蓋不曉一致之理,故 錯認聖人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