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51

此页尚未校对

之有道,苟未見所以求之之道,一萌」意焉,則外馳矣。 故夫子以「多聞見而闕疑殆」告之,又使之慎其餘,則 反求諸己切矣。故孟子有「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之語。 苟能深體得此,則外馳之心不作矣,伊川所謂「才有 縫罅便走了」之意。

問向以「『『亦足以發』之義求教,因引起予為證,蒙批諭 云:『亦足以發』,與起予不類』。熹反覆思之,於此二者,但 見有淺深之異,而未見全不相似處,乞賜詳喻。」先生 曰:「顏子氣象與子夏不同,先玩味二人氣象於胸中, 然後體會夫子之言『亦足以發』,與『起予者商也』之語, 氣象如何?顏子深潛純粹,於聖人體段已具,故聞夫」 子之言,即默識心融,觸處洞然,自有條理。故終日言, 但見其不違如愚而已。退省其私,則於語默日用動 容之間,皆足以發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無疑也。 子夏因問《詩》,如不得「繪事後素」之言,即禮後之意未 必到,似有因問此一事而夫子即可之意,此所以不 類也。不知是如此否?偶追憶前日所問處,意不來,又 未知向日因如何疑而及此也。更俟他日熟論 問「禮之用和為貴」一章之義。先生曰:「孟子曰:『仁之實, 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 也』。禮之道雖以和為貴,然必須體其源流之所自來 而節文之,則不失矣。若小大由之而無隆殺之辨,知 和而和,於節文不明,是皆」不可行,則禮之體用失矣。 世之君子,有用禮之嚴至拘礙者,和而失其節者,皆 非知禮者也。故有子以是語門人,使知其節爾。 問「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橫渠先生曰:「君子寧孤立 無與,不失親於可賤之人。」熹據此,則因也、親也、宗也, 皆依倚附託之名,但言之漸重爾。所因或失其所親。 謂可賤之人不可親也「則亦不可宗。故君子非孤立無與之患, 而不失其親為難。其將有所因也,必擇其可親者而 因之,使彼誠賢,則我不失其所親,而彼亦可宗矣。文 意與上二句相似,皆言『必慮其所終,行必稽其所敝 之意。不審尊意以為如何』?」先生曰:「伊川。」先生曰:「信本 不及義,恭本不及禮。然信近於義,恭近於禮也;信近 於義,以言可」復也;「恭近於禮」,以遠恥辱也。因恭信而 不失親,近於禮義,故亦可宗也。猶言禮義者不可得 見,得見恭信者可矣。詳味此語,則失親於可賤之人 自無有矣,蓋以禮義為主故也。

問:「《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蘇東坡曰:「夫子之 於詩,取其會於吾心者,斷章而言之,頌魯侯者未必 有意於是也。」子由曰:「『『思無邪』,則思馬而馬應,思馬而 馬應,則思之所及,無不應也。故曰:『思無邪,思馬斯徂』。 此頌魯侯者之意也』。兩說未知孰是?」先生曰:「詩人興 刺,雖亦曲折達心之精微,然必止乎禮義。夫子刪而」 取之者以此爾。若不止於禮義,即邪也。故《三百篇》一 言足以蔽之,只是「思無邪」而已。所以能興起感動人 之善心,蓋以此也。頌魯侯者,偶於形容盛德如此,故 「思無邪」;於馬言之者,猶「秉心塞淵」,然後「騋牝三千」之 意。

問「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一章。橫渠先生曰:「常人之學, 日益而莫自知也。仲尼行著習察,異於它人,故自十 五至於七十,化而知裁,其進德之盛者與!」伊川先生 曰:「『孔子生而知之,自十五至七十,進德直有許多節 次者。聖人未必然,亦只是為學者立下一法,盈科而 後進,不可差次。須是成章乃達』。兩說未知孰是?」先生 曰:「此一段,二先生之說,各發明一義,意思深長。橫渠 云:『化而知裁』。伊川云:『盈科而後進,不成章不達』。皆是 有力處,更當體之可爾。某竊以謂,聖人之道,《中庸》立 言,常以中人為說,必十年乃一進者。若使困而知學, 積十年之久,日孳孳而不倦,是亦可以變化氣質而 必一進也。若以鹵莽滅裂之學而不」用心焉,雖十年 亦只是如此,則是自暴自棄之人爾。言十年之漸次, 所以警乎學者,雖中才於夫子之道,皆可積習勉力 而至焉,聖人非不可及也,不知更有此意否?

「五十知命」一句,三先生之說皆不敢輕看。某等常看 此數句,竊以謂人之生也,自少壯至於老耄,血氣盛 衰消長自不同。學者若循其理,不為其所使,則聖人 之言自可以馴致,但聖賢所至處淺深之不同爾。若 五十矣,尚昧於所為,即大不可也。橫渠之說似有此 意,試一思索看如何?

問:「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伊川曰:「灌以降 神,祭之始也。既灌而往者,自始及終,皆不足觀。」言魯 祭之非禮。謝氏引《禮記》曰:「吾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 不足證也。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證也。我觀 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 公其衰矣。」以此為證,而合此章於上文杞、宋不足證 之說曰:「考之杞、宋,則文獻不足;考之當今,則魯之郊 禘又不足觀,蓋傷之也。」呂博士引《荀子》「大昏之未發, 祭之未納戶,喪之未小斂,一也」,解此與趙氏《纂例》之 說不審何者為是?先生曰:「『《記》曰:『魯之郊禘,非禮也』。周 公其衰矣』。以其難言,故《春秋》皆因郊禘事中之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