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充孝弟》,可以求仁也。」 此章之義,恐只當從伊川說。

巧言令色。

「言自巧,色自令,不害其為仁。好其言,令其色」 ,便是不仁矣。云豈以此為不仁?立語恐未安。

《道千乘》之國。

學者專為記誦之學,而不知所用,固不可,然遂以為不待讀書而遽以政學,則尤不可。大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學者分內事,而其先後固有序矣。讀書求義理,乃格物致知之事,所以發明正心誠意之端也。學者不本於此,乃欲責成於人民社稷之間,求其必當於理而無悖,吾見其難矣。且天下國家雖有大小之殊,然聖人於此,亦各止其所焉,非有所為而為之也。《上蔡》云:「古人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則千乘之國亦可見其用心矣。」 此似以為朝諸侯,有天下之故,而用心于千乘之國之意,恐亦有病。

弟子入則孝。

此章指人以所向之方,使學者知所先後而已,未遽及「盡孝弟、察人倫」 也。大抵上蔡氣象宏闊,所見高明,微有不屑卑近之意,故其說必至此然後已,亦一病也。

賢賢易色。

雖曰「未學」 ,乃假設之辭,非指一人而言。今直以「大舜生知,人倫之至」 言之,卻是執文害義也。且聖賢之語,隨其淺深,各有至理,亦不必須一概說到聖人地位也。

主忠信。

此一節皆學者之事主忠信,蓋見此實理而不敢違之謂,遂以「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釋之,似亦太高矣。

禮之用,和為貴。

殆不若「夷俟踞肆之愈。」 此語欲有所矯。而不知其過於正。

患不知人。

「知人者為大乎,人知者為大乎?」 此又涉乎知我希自待厚之私矣。近世學者蓋有未少有得而俯視等夷者,豈非此語之流生禍哉!上蔡於《公冶長序》篇論知人處甚佳,此章卻有病。

上蔡語中,諸如此類甚多,此據鄙見,論其尤甚者耳。後篇隨看抄出,幾於段段有可疑處,不欲盡寫呈,大概亦只是一種病,即此亦可以見其餘也。近看諸說,惟伊川所解,語意涵蓄,旨味無窮。其次尹氏守得定,不走作,所少者精神耳。夫以上蔡高明之見,在程門蓋鮮儷焉,而其立言不滿人意處尚如此,況其餘哉!然則吾屬于此。亦可以深自警矣。

朱子論語精義

《綱領》

伊川先生曰:「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 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 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又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 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是?未讀《詩》時,『授之 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既讀《詩》後,便達於政,能 專對四方,始是讀詩人而不為《周南》《召南》,猶正牆面 而立。須是未讀《周南》《召南》,一似面牆。到讀了後,便不 面牆,方始有驗。大抵讀書,只此便是法。如讀《論語》,舊』」 未讀是這個人,及讀了後,又只是這個人,便是不會 讀。

又曰:「《論語》問同而答異者至多,或因人才性,或觀人 所問意思,或所到地位及所居地位而言。」

又曰:「《論語》為書,傳道立言,深得聖人之學者矣。如鄉 黨形容聖人,不知此者,豈能及此?」

又曰:「孔門弟子善問,直窮到底。如問『鄉人皆好之,何 如』?曰『未可也』。便問『鄉人皆惡之,何如』?又如說『足食足 兵,民信之矣』。便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才 說去兵,便又問『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不是孔 子弟子,不能如是問;不是聖人,不能如是答。」

又曰:「凡看《論語》,只要理會語言,要識得聖人氣象。如 孔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 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孔子曰:『老 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觀此數句,便見得聖賢 氣象大段不同。若讀此不見聖賢氣象,它處也難得 見。學者須要理會聖賢氣象。」

又曰:「某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 但覺意味深長。」

謝氏曰:「天下同知,尊孔氏;同知賢于堯、舜;同知」《論語》 書弟子記當年言行,不誣也。然自秦漢以來,開門授 徒者,不過分章析句耳。晉、魏而降,談者「益稀。既不知 讀其書,謂足以識聖人心,萬無是理。既不足以知聖 人心,謂言能中倫,行能中慮,亦萬無是理。言行不類, 謂為天下國家有道,亦萬無是理。君子于此,盍闕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