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93

此页尚未校对

《儒學傳》:孔穎達貞觀初,帝新即位,穎達數以忠言進。 帝問:「孔子稱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 若虛,何謂也?」對曰:「此聖人教人謙耳。已雖能,仍就不 能之人,以資所未能;己雖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資其 多。內有道,外」若無,中雖實,容若虛,非特匹夫,君德亦 然。故《易》稱「蒙以養正,明夷以莅眾。」若其據尊極之位, 衒聰耀明,恃才以肆,則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滅 亡,莫不由此。帝稱善。

褚無量帝西還皇太子及四王未就學無量以孝經。 《論語》五通獻帝帝曰:「朕知之矣。」乃選郗常亨郭謙光 潘元祚等為太子諸王侍讀。

啖助,字叔佐,趙州人。趙匡、陸質其高弟也。大曆初,助、 匡、質以《春秋》,施士丐以《詩》,仲子陵、袁彝、韋彤、韋茝以 《禮》,蔡廣成以《易》,強蒙以《論語》,皆自名其學。

林蘊辯黠,嘗有姓崔者,矜氏族,蘊折之曰:「崔杼弒齊 君。」林放問:「禮之本優劣何如邪?」其人俯首不能對。 《列女傳》:鄭義宗妻盧者,范陽士族也,涉書史,事舅姑 恭順。夜有盜持兵劫其家,人皆匿竄,惟姑不能去,盧 冒刃立姑側,為賊捽捶幾死。賊去,人問何為不懼,答 曰:「人所以異鳥獸者,以其有仁義也。今鄰里急難尚 相赴,況姑可委棄耶?若百有一危,我不得獨生。」姑曰: 「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吾乃今見婦之心。

《舊唐書尚宮宋氏傳》:「宋氏名若昭,貝州清陽人。父庭 芬,世為儒學。至庭芬有詞藻,生五女,皆聰惠。庭芬始 教以經藝,既而課為詩賦。年未及笄,皆能屬文。長若 華,教誨四妹,有如嚴師。著《女論語》十篇,其言模倣《論 語》,以韋宣文君宋氏代仲尼,以曹大家等代顏、閔,其 問答悉以婦道所尚。若昭注解,皆有理致。貞元四年」, 李抱真表薦以聞,德宗俱召入宮,試以詩賦,兼問經 史中大義,深嘉賞歎。德宗能詩,與侍臣唱和相屬,亦 令若華姊妹應制,每進御無不稱善,嘉其節概不群, 不以宮妾遇之,呼為「學士先生。」

《章懷太子賢傳》:賢字明允,高宗第六子也。容止端雅, 深為高宗所嗟賞。嘗詔司空李勣曰:「此兒已讀得《尚 書》《禮記》《論語》,誦古詩賦復十餘篇,暫經領覽,遂即不 忘。我曾遣讀《論語》至賢」,賢易色,遂再三覆誦。我問何 為如此,乃言性愛此言,方知夙成聰敏,出自天性。 《蘇世長傳》:周武帝時,世長年十餘歲,上書言事,武帝 以其年少,召問:「讀何書?」對曰:「讀《孝經》《論語》。」武帝曰:「《孝 經》《論語》何所言?」對曰:「《孝經》云:『為政者不敢侮于鰥寡』。 《論語》曰:『為政以德』。」武帝善其對,令于獸門館讀書。 《北夢瑣言》:「司空圖侍郎,有出倫之才,注《論語》一部,《明 無為》上下三篇,《義說》一篇,倉卒之辰,焚于賊火。時人 無所聞。」

節度使韓簡,性麤質,每對文士不曉其說,心常恥之。 乃召一孝廉,令講《論語》。及講至《為政》篇,明日謂諸從 事曰:「僕近知古人淳朴,年至三十,方能行立。」外有聞 者,無不絕倒。

《五代史梁家人廣王朱全昱傳》:「太祖仲兄存,存子友 倫,幼亦明敏,通《論語》、小學,曉音律。」

《遼史鐸盧斡傳》:「『一日臨流聞雉鳴,三復孔子時哉』語, 作古詩三章見志。當時名士稱其高情雅韻,不減古 人。」

《宋史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后傳》:「宰執王珪等乞立延 安郡王為皇太子,太后權同聽政,帝頷之。珪等見太 后簾下,后泣撫王曰:『兒孝順,喜學書,已誦《論語》七卷, 絕不好弄』。」乃令王出簾外見珪等,珪等拜謝,且賀 宗室《魏悼王廷美傳》:克繼善楷書,尤工篆隸。宗正薦 之,仁宗親臨試,及令臨蔡邕古文法,寫《論語》《詩》、書。 《趙普傳》:普少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 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 政,處決如流,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袁逢吉傳》:逢吉四歲能誦《爾雅》《孝經》,七歲兼通《論語》 《尚書》。周太祖召見,發篇試之,賜束帛,以賞其精習。 《李沆傳》:「沆為相,常讀《論語》。或問之,沆曰:沆為宰相,如 《論語》中『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尚未能行聖人之言, 終身誦之可也。」

《張耆傳》:「真宗在東宮,嘗命授以《論語》。」

馮元傳:擢崇文院檢討兼國子監直講。王旦聞其名, 嘗令說《論語》,群子弟侍聽,因薦之真宗。

趙師民傳,遷天章閣侍講。嘗講《論語》,問修文德,曰:「文 者,經天緯地之總稱,君人之道,撫之以仁,制之以義, 接之以禮,講之以信,皆是。」帝曰:「然。其所先者,無若信 也。」曰:「信者,天下之大本,仁義禮智皆必由之,此實至 道之要。」復問鑽燧改火,曰:「古之聖王舉動必順天時, 所以四時變,火隨木色。近世漸務苟簡,以為非治具 而遂廢之,至其萬事皆不如古。」又問:「子夏子張所言 交道孰勝?」曰:「聖哲之道,含覆廣大,與天地參,善者有 以進德,惡者俾之改行,子張之言為優。」

《胡則傳》:龍昌期嘗注《論語》,其說詭誕穿鑿。嘉祐中,詔 取其書,歐陽修言其異端害道,不當推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