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125

此页尚未校对

《程振傳》:徽宗幸學,升博士,提舉京東西路學事。請立 廟于鄒,祀孟軻,以公孫丑、萬章樂正克配食,從之。 《陳禾傳》:禾崇尚義理,黜抑浮華,著有《孟子解》十卷。 《陳淵傳》:上曰:「以《三經義解》觀之,具見安石穿鑿。」淵曰: 「穿鑿之過尚小,至於道之大原安石無一不差,推行 其學,遂至大害。」上曰:「差者何謂?」淵曰:「聖學所傳,止有 《論》《孟》《中庸》,《論語》主仁,《中庸》主誠,《孟子》主性,《孟子》七篇, 專發明性善,而安石取揚雄『善惡混』之言,至於無善 無惡,又溺於佛,其失性遠矣。」

《胡舜陟傳》:「遷侍御史奏:向者晁說之乞皇太子講《孝 經》,讀《論語》,閒日讀《爾雅》而廢《孟子》。夫孔子之後,深知 聖人之道者,《孟子》而已。願詔東宮官遵舊制,先讀《論 語》,次讀《孟子》。」

《王居正傳》:帝曰:「安石之學,雜以伯道,欲效商鞅富國 強兵。今日之禍,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生于 安石。」居正曰:「安石得罪萬世者不止此。」因陳安石釋 《經》無父無君者。帝作色曰:「是豈不害名教耶?孟子所 謂邪說,正謂是矣。」居正退序帝語,繫于《辨學》首。 《李大性傳》:陳傅良以言事去國,彭龜年、黃度、楊方相 繼皆去,大性抗疏言:「朝廷清明,乃使言者無故而去。 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臣所以為之寒心也。」 《趙雄傳》:「淳熙二年簽書樞密院事。一日奏事,上曰:『今 夏蠶麥甚熟,絲米價平,可喜』。」雄奏:「『孟子論王道始于 不饑不寒』。上曰:『近世士大夫好高論,恥言農事,微有 西晉風,豈知《周禮》與《易》言理財,周公、孔子曷』」嘗不以 理財為務?

《汪大猷傳》,「初建東宮,兼太子左諭德,兩日一講《孟子》」, 多寓規戒。

《李好義傳》:「好義喜誦《孟子》及《左傳》,以為脩身行此足 矣。」

《袁甫傳》:「甫字廣微,嘉定七年進士第一,歷吏部尚書, 有《孟子解》行世。」

《劉黻傳》,咸淳四年改正字,上言:「孟軻云:『有言責者,不 得其言則去』。」臣忝職諫省,義當盡言。今既不得其言, 若更貪慕恩榮,不思引去,不惟有負朝廷設官之意, 其于孟軻明訓,實亦有慊。

《沈煥傳》:乾道五年,舉進士,會充殿試官。適私試發策, 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言路以為訕 己,請黜之。在職才八旬,調高郵軍教授而去。

《歐陽守道傳》:「淳祐元年,舉進士。湖南轉運副使吳子 良聘守道為嶽麓書院副山長。守道初升講,發明孟 氏正人心,承三聖之說,學者悅服。」

《趙汝談傳》。汝談生而穎悟,淳熙十一年進士。嘗從朱 熹訂疑義十數條,熹嗟異之。所著有《孟子注》。

《馬廷鸞傳》:咸淳五年,進右丞相,所著有《語孟會編》。 《趙善湘傳》:慶元二年進士,歷觀文殿學士。所著有《孟 子解》十四卷。

《趙景緯傳》:「少勤學,恨不及登朱熹之門。熹門人葉味 道謂之曰:『度正吾黨中第一人』。」遂往見首誨,以求放 心為本,由是研索益精。

《馮去非傳》:「父椅,家居授徒,注《論》《孟》等書。」

《道學傳》:「程頤其學本于誠,以《大學》《語》《孟》《中庸》為標旨, 而達于六經。」

張載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以《易》 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

張繹讀《孟子》「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慨 然若有得,未及仕而卒。

李侗聞羅從彥得河、洛之學,謁之,授《春秋》《中庸》《語》《孟》 之說。

朱熹所著有《孟子集註》,所編次有《論孟集義》《孟子指 要》,朝廷以其《大學》《語》《孟》《中庸》訓說立于學官。

陳淳受教於朱熹,所著有《孟子口義》。

《儒林傳》:「高弁字公儀,濮州雷澤人。弱冠徒步從种放 學於終南山,又學古文於柳開。至道中,舉進士,累官 侍御史。弁性孝友,所為文章,多祖《六經》及《孟子》,喜言 仁義。」

周堯卿讀莊周、《孟子》之書曰:「周善言理,未至於窮理。 窮理則好惡不繆於聖人,孟軻是已。孟善言性,未至 於盡己之性。能盡己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而可與天 地參,其惟聖人乎!天何言哉?性與天道,子貢所以不 可得而聞也。若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 善言德行,孔子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惟不言,故曰 『不能而已』。」言生於不足者也。其講解議論皆若是。 林之奇字少穎,中紹興年進士,呂祖謙嘗受學焉。著 有《論孟講義》。

蔡幼學調潭州,執政薦於朝,帝許之,且問:「年幾何矣? 何以名幼學?」參政施師點舉《孟子》「幼學壯行」之語以 對,上佇思慨然曰:「今壯矣,可行也。」遂除敕令所刪定 官。

程迥,字可久,應天府寧陵人。隆興元年進士,歷上饒 縣。著有《孟子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