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62

此页尚未校对

蘇軾《中庸論》一卷

凡三篇

程顥《中庸解》一卷。

晁公武曰:「《明道中庸解》,陳瓘得之江濤,濤得之曾天隱,天隱得之傅才孺,云李丙所藏也。」

楊萬里曰:「呂子《大臨》之所為也。」

康紹宗曰:「《昭德讀書志》有《明道中庸解》一卷,《伊川大全集》亦載此卷。竊嘗考之,《中庸》《明道》不及為書,伊川雖言已成《中庸》之書,自以不滿其意,已火之矣。反覆此解,其即朱子所辨藍田呂氏講堂之初本改本無疑矣。」

呂大臨《中庸解》一卷。

疑即《二程全書》所載本。

呂大臨《中庸後解》一卷。

晁說之《中庸傳》一卷。

晁公武曰:叔父詹事公撰。近世學者以《中庸》為二事,雖程正叔亦然,故說是書者皆穿鑿而二之,於是本諸胡先生、司馬溫公、程明道、張橫渠、王肅、鄭元作是傳焉。

按:晁氏《中庸傳》取孔氏《正義》、胡氏《講義》,分朱、黃以識之,又以墨識己說,其分節與今本有異,附識於後 :「天命之謂性。」節。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至非道也。 是故君子至「不聞 莫見乎隱」,至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至達道也。 致中和,至育焉。 仲尼曰:「至憚也。」 子曰:「《中庸》至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至行矣。」 夫 子曰:「舜其至舜!」

乎 ?子曰「人皆」 至「守也 。」 子曰「回之」 至「失之矣。」 子曰「天下」 至「能也 。」 「子路問強」 至「強哉矯 。」 子曰「素隱」 至「費而隱 」 ,「夫婦之愚」 至「不能焉 。」 「天地之大」 至「破焉 。」 《詩》云《鳶飛》至「察乎天地 。」 子曰「道不」 至「勿施於人 」 ,「君子之道」 至「先施之未能也 。」 「庸德之行」 至「慥慥爾 。」 《君子素》至「自得焉 」 ,「在上位」 至「徼幸 。」 子曰「射有」 至「自卑 。」 《詩》曰「妻子」 至「順矣乎 !」 子曰:「鬼神至如此。」 夫 子曰:「舜其至其壽!」 故天之至「覆之 。」 《詩》曰:「嘉樂」 至「必受命 。」 子曰:「無憂」 至「子述之 。」 「武王纘」 至「保之 。」 「武王」 末至一也。

子曰:「武王至至也 。郊社至掌乎 。哀公問政。」

至禮所生也 ,在下位,至治矣 。「故君子至知天。」

天下之達至一也 ,或生而;至一也 ,或安而。

至一也 ,子曰:「好學,至國家矣 。」 「凡為天下」 至「所以懷諸侯也 。」 「凡為天下」 至「不窮 在下位」 ,至身矣 。誠者,天之至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至聖人也 。誠之者至,必強 自誠明,至明則誠矣 。唯天下至誠至參矣 。其次至能化 。至誠至如神。

誠者自成至道也 。誠者物之至,為貴 誠者。

非自至宜也 ,故至誠至不測 。天地之道博也,至純亦不已 。大哉聖人至凝焉 。故君子尊至崇禮 。是故居上至之謂與 ?子曰:「愚而至其身者也 ,非天子至亦不敢作禮樂焉 。」 子曰:「吾說至寡過矣乎 !」 上焉者至弗從 ,故君子之道至知人也 。是故君子至天下者也 ,仲尼至大也。

唯《天下》至聖至配天 ,唯《天下》至誠至化育。

夫焉有至能知之 ?《詩》曰:「衣錦至日亡 」 ,君子之道至入德矣 。《詩》云:「潛雖至於志 」 ,君子之所至屋漏 。故君子不動至有爭 。是故君子不賞至刑之 ,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云:「予懷」 至末也 。《詩》曰:「德輶」 至至矣。

游酢「《中庸解義》五卷。」未見

楊時《中庸解》一卷。未見

朱子曰:「龜山《中庸》有可疑處,如論《中庸》不可能,乃是佛老緒餘,決非孔子子思本義。」

侯仲良《中庸說》一卷。未見

馮從吾曰:「先生名仲良。字師聖。華陰人。從二程先生游。」

郭忠孝《中庸說》一卷。

黎立武曰:「郭氏《中庸說》謂中為人道之大,以之用於天下國家。」 又云:「極天下至正謂之中,通天下至變謂之庸。」 蓋兼山深于《易》,故得《中庸》之義焉。兼山登程門,終始《中庸》之道,體用之說,實得於心傳面命者也。程子嘗為《中庸》作注,至是焚槁,而屬兼山以書傳之,乃知游氏、楊氏所得於師者,初年之論也。

張浚「《中庸解》一卷。」未見

郭雍《中庸說》一卷。未見

關注《中庸義》一卷。

張九成「《中庸說》一卷。」未見

胡銓曰:「張子韶《中庸》甚佳。」

《朱子》曰:「張公始學於龜山之門,而逃儒以歸於釋,故凡所論著,皆陽儒而陰釋,其二本殊歸,蓋不特莊周出于子夏,李斯原于荀卿而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