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101

此页尚未校对

於梁亂。」

《陳書周弘正傳》:「太建五年,授尚書右僕射祭酒,中正 如故。尋敕侍東宮講《論語》《孝經》。所著《孝經疏》兩卷,行 於世。」

《徐陵傳》:陵子份,少有父風。年九歲,為《夢賦》,陵見之,謂 所親曰:「吾幼屬文,亦不如此。」份性孝悌,陵嘗遇疾甚 篤,份焚香泣涕,跪誦《孝經》,晝夜不息,如此三日,陵疾 豁然而愈。親戚皆謂份孝感所致。

《孝行傳》:「謝貞幼聰敏,有至性。七歲,母王氏授貞《論語》 《孝經》,讀訖便誦。」

《儒林傳》:「張譏年十四,通《孝經》《論語》。簡文在東宮,出士 林館發《孝經》題,譏論議往復,甚見嗟賞。自是每有講 習,必遣使召譏所撰《孝經義》八卷。」

馬樞六歲能誦孝經《論語》。《老子》

王元規少好學從吳興沈文阿受業十八通春秋左 氏孝經。《論語》喪服著孝經記義兩卷。

《文學傳》:岑之敬五歲讀《孝經》,每燒香正坐,親戚咸加 歎異。年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經》義,擢為高第。御 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經,若顏、閔之流,乃應高第。」 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復有顏、閔邪?」因召入面試, 令之敬升講座,敕中書舍人朱异執《孝經》,唱《士孝章》, 武帝親自論難。之敬剖釋縱橫,應對如響,左右莫不 嗟服。乃除童子奉車郎,賞賜優厚。

《魏書文成五王傳》:「河間王若年十六,未封而薨,以齊 郡王子琛繼。琛字曇寶,以肅宗始學獻金,字《孝經》 封。」《懿傳》:「軌長子偉伯,字君良,太尉清河王懌辟參軍 事,懌親為《孝經解》,詁命偉伯為難例九條,皆發起隱 漏。」

《外戚傳》:「馮熙字晉昌,長樂信都人,文明太后之兄也。 年十二始就博士學問,從師受《孝經》《論語》。」

《儒林傳》:「陳奇志在著述《五經》始注《孝經》《論語》,頗傳於 世,為縉紳所稱。」

孫惠蔚年十五粗通詩書及孝經。《論語》。

徐遵明,年十七,隨鄉人毛靈和等詣山東求學。至上 黨,乃師屯留王聰,受《毛詩》《尚書》《禮記》。一年,便辭聰詣 燕趙,師事張吾貴。遵明伏膺數月,請更從師,遂與平 原田猛略就范陽孫買德受業。一年,復欲去之,乃詣 平原唐遷納之,居於蠶舍,讀《孝經》《論語》《毛詩》《尚書》《三 禮》。不出門院,凡經六年,時彈箏吹笛以自娛慰。 盧景裕注《周易》《尚書》《孝經》《論語》《禮記》《老子》,其《毛詩》《春 秋》《左氏》未訖。

《北齊書王紘傳》:「紘字師羅,年十三,見揚州刺史太原 郭元貞。元貞撫其背曰:『汝讀何書』?對曰:『誦《孝經》』。曰:『《孝 經》云何』?曰:『在上不驕,為下不亂』。貞曰:『吾作刺史,豈其 驕乎』?紘曰:『公雖不驕,君子防未萌,亦願留意』。元貞稱 善。」

《徐之才傳》:「之才幼而儁發,五歲誦《孝經》,八歲略通義 旨。」

《儒林傳》:「李鉉年二十三,便自潛居,討論是非,撰定《孝 經》《論語》《毛詩》《三禮》義疏。」

《周書齊煬王憲傳》:子貴,字乾福,少聰敏,涉獵經史,尤 便騎射。始讀《孝經》,便謂人曰:「讀此一經,足為立身之 本。」

《長孫澄傳》:魏文帝嘗與太祖及群臣公宴,從容言曰: 「《孝經》一卷,人行之本,諸公宜各引要言。」澄應聲曰:「夙 夜匪懈,以事一人。」座中有人次曰:「匡救其惡。」既而出 閣,太祖深嘆澄之言合機,而譴其次答者。

《文帝十三子傳》「宋獻公震,字彌俄突,幼而敏達,年十 歲誦《孝經》《論語》《毛詩》。」

《斛斯徵傳》:「徵幼聰穎,五歲誦《孝經》《周易》,識者異之。」 《顏之儀傳》:「之儀幼穎悟,三歲能讀《孝經》,及長,博涉群 書。」

《蕭大圜傳》。「大圜。梁簡文帝之子也。幼而聰敏。神情俊 悟。年四歲能誦《三都賦》及孝經、《論語》。」

《儒林傳》:「樊深學雖博贍,訥於辭辯,故不為當時所稱, 撰《孝經》一卷。」

熊安生少好學,勵精不倦,撰《孝經義疏》一卷行世。 樂遜正光中,聞碩儒徐遵明領徒趙魏,乃就學《孝經》 《喪服》《論語》《詩》《書》《禮》《易》《左氏春秋》大義。

《蕭察傳》:「察子巋所著《孝經義記》行於世。」

《異域高昌傳》,文字亦同華夏,兼用其書,有《毛詩》《論語》 《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雖習讀之,而皆為其語。 《隋書韋師傳》:「師少沉謹,有至性,初就學,始讀《孝經》。捨 書而歎曰:『名教之極,其在茲乎』!」

《宇文傳》:「煬帝即位,轉禮部尚書。所著辭賦二十餘 萬言,為《尚書》《孝經注》行於時。」

《明克讓傳》:「父山賓,梁侍中。克讓少好儒雅,善談論,博 涉書史,所覽將萬卷,著《孝經義疏》一部。」

《于仲文傳》:仲文字次武,建平公義之兄子。父實周大 左輔,燕國公。仲文少聰敏,髫齔就學,耽閱不倦。其父 異之曰:「此兒必興吾宗矣。」九歲嘗於雲陽宮見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