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2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四書章圖纂釋》二十二卷。程復心:

《四書事文引證》 卷。河南何文淵。

《四書因問》六卷。呂柟:

《四書問辨錄》五卷。高拱。

《四書人物考》八卷。薛應旂:

東山經籍考

四書

沈貫瑤《四書要義》一卷。

見宋史藝文志凡七篇

張九成《四書解》六十五卷。

見宋史藝文志

《本傳》「九成研思經學,多有訓解,然早與學佛者遊,故議論多偏。」

陳應隆《四書輯語》四十卷。

見宋史藝文志

朱熹《四書章句》三十六卷,《或問》三十六卷,《集註》三十 六卷,《集議》 卷

本傳熹所著書有《大學》《中庸章句》《或問》《論語》《孟子集註》。所編次有《論孟集議》《孟子指要》《中庸集略》。案今朱子《四書章句》,《論語》二十卷,《學》《庸》各一卷,《孟子》十四卷,凡四書共三十六卷。

朱子臨漳所刊「《四子》 卷。」

朱子《大全集》書所刊《臨漳四子》後曰:「河南程夫子之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學》《論語》《中庸》《孟子》之書,然後及乎六經。蓋其難易、遠近、大小之序,固如此而不可亂也。故今刊《四古經》,而遂及乎此四書者,以先後之,且考後聞,為之音訓,以便觀者。」

朱熹《四書語類》八十卷。

見焦竑經籍志

陳淳《四書口義》 卷。

本傳淳字安卿,漳州龍溪人。朱熹來守其鄉,淳請受教。所著有《語孟大學、中庸口義》。

錢時《四書管見》十三卷。

《楊𥳑傳》:簡門人錢時,丞相喬行簡知其賢,特薦之朝,詔守臣以所著書來上。其書有《四書管見》。焦竑《經籍志》:「《四書管見》十三卷,融堂撰。」

吳昌裔《四書講義》 卷。

本傳:「昌裔早孤,與兄泳痛自植立,不肯逐時好。得程頤、張載、朱熹諸書,研繹不倦,有《四書講義》行於世。」

趙善湘《四書》 卷。

本傳:「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孫。慶元二年舉進士,歷觀文殿學士。所著有《中庸約說》一卷,《大學解》十卷,《論語大義》十卷,《孟子解》十四卷。」

葉味道《四書通說》 卷。

本傳名賀孫,以字行。少刻志好學,師事朱熹。所著有《四書說》。

輔廣《語孟問答》 卷。

胡炳文《四書通》曰:「廣字漢卿,慶源人。有《語孟問答》。」

蔡淵《庸學思問》 卷。

胡炳文《四書通》曰:「淵字伯靜,號節齋,建安人。有《庸》《學》《思》《問》《中庸通旨》。」

蔡模《語孟集疏》 卷。

胡炳文《四書通》曰:「模字仲覺,號覺軒。有《語孟集疏》。」

真德秀「《四書集》編 卷。」

本傳:德秀字景元,建安人。學者稱西山先生。德秀子志道序曰:「《大學中庸集編》,先公手所定也。公每晨起坐堂上,炷香開卷,必點校一章,從而演說其義,子姪皆侍立焉。既終篇,呼志道而告之曰:『《大學中庸》之書,至於朱子而理盡明,至予所編而說始備。雖從《或問》《輯略》《語錄》中出,然詮釋刊正之功亦多,間或附以己見,學者倘能潛心焉,則有餘師矣。然又須先熟乎諸書,然後知予用功深,采取精,此亦自博而約之義』。」 志道拜受此書,銘記於懷。今三紀不敢失墜,挈之郛居間,以語同志。而郡博士謝君聞之,來請甚勤。且曰:「刊之泮宮,俾家有其書,人傳其學,豈不公溥!」 志道有感其言,遂出授之,且著其說於下方,使得此書者必深思而力踐之,期為善讀,庶亦不負謝君私淑之意。謝君莆之名士,於斯道有聞,故於學政知所先務云。如《論語》《孟子集註》,雖已點校,而《集編》則未成。咸淳辛未季冬,嗣子真志道謹識。

劉之才《序》曰:「近得西山所編集《中庸》《大學》,本之朱子《集註》,附以諸儒問辨,間又斷之以己意會稡,詳采擇精誠後學所願見者,已鋟之梓,為衍其傳,惟《論》《孟》二書闕焉。扣之庭聞,則云已經點校,但未編集。是《論》《孟》固未嘗無成書也。一旦論諸堂上,學正劉樸谿承謂:《讀書記》中所載《論》《孟》處,與今所刊《中庸》《大學凡例》同。」 其他如《文集》《衍義》等書亦有可采者,因勉其彙集成書,凡五閱月而帙就,又五閱月而刊畢。至是,西山所編之《四書》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