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26

此页尚未校对

見焦竑經籍志

吳梅《四書發揮》 卷。

《處州府志》:「吳梅字仁伯,麗水人。師事何基,著《四書發揮》,參質於魯齋先生王柏。仕浦江縣尉,改錢塘縣尉。」

許謙「《四書叢說》二十卷。」

元史謙受業金履祥之門,盡得其所傳之奧。《讀四書章句集註》,有《叢說》二十卷。謂學者曰:「學以聖人為準的,然必得聖人之心,而後可學聖人之事。聖賢之心具在《四書》,而《四書》之義備於朱子。顧其辭約意廣,讀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

陳櫟《四書發明》三十八卷。

元史櫟,字壽翁。嘗以有功於聖門者莫若朱熹氏,熹歿未久,而諸家之說往往亂其本真,乃著《四書發明》等書,凡諸儒之說有畔於朱氏者,刊而去之。其微辭隱義,則引而伸之,而其所未備者,復為說以補其闕。於是朱熹之說大明於世。

焦竑《經籍志四書發明》三十八卷。

胡炳文《四書通》三十四卷。

《元史胡一桂傳》:「一桂,徽州婺源人。其同郡胡炳文,字仲虎,於朱熹所著《四書》,用力尤深。餘干、饒魯之學,本出於朱熹,而其為說多與熹牴牾。炳文深正其非,作《四書通》。凡詞異而理同者,合而一之;辭同而指異者,折而辨之,往往發其未盡之蘊。東南學者因其所自號稱雲峰先生。」

元鄧文原《序》曰:「《四書》之學,初表章於河南二程先生,而大闡明於考亭朱夫子。今新安雲峰胡先生之為《四書通》也,悉取《纂疏》《集成》之戾於朱子者,刪而去之;有所發揮者,則附己說於後。如譜昭穆,以正百世不遷之宗,不使小宗得後大宗者,懼其亂也。漢世定論經,傳於白虎觀,因名曰《白虎通》。漢末封司馬遷,後為」 《史通》。通之為義尚矣。若夫習其讀而會其意,此又學者之事。庶無負先生名書之旨云。

胡炳文《四書辨疑》 卷。

見續文獻通考

張存中《四書通證》 卷。

胡炳文《序》曰:「北方杜緱山有《語》《孟旁通》,平水薛壽之有《四書引證》,皆失之太繁,且其中各有未完處,觀者病焉。今友人張德庸精加讎校,刪冗而從𥳑,去非而從是,又能完其所未完者,合而名之曰《四書通證》,以附《余通》之後。」 學者於余之通,知《四書》用意之深,於《通證》知《四書》用事之審。德庸此書,誠有補云。

詹道傳「《四書纂箋》十四卷。」

胡一中《序》曰:「臨川詹君道傳用魯齋先生所定之句讀,會近代諸儒之箋釋而參訂之,名曰《四書纂箋》。藏於家塾,以授其徒建陽陳君子善鋟而行之,乃求為之序焉。是書也,亦既羽翼朱子而有功於聖門矣,其於讀者之用力,又豈不易易然也哉!」

孟夢恂《四書辨疑》 卷。

《元史》:「周仁榮,台州臨海人。同郡有孟夢恂者,講解經旨,體認精切,著《四書辨疑》。」

瞻思《四書闕疑》 卷。

元史思字得之。家貧,饘粥或不繼。其考經訂傳常自樂。所著有《四書闕疑》。

《續文獻通考》作「闡疑。」

熊禾標題「《四書》 卷」

胡炳文曰:「《禾》字去非,號勿軒。」 建安人。

劉因《四書精要》三十卷。

王圻曰:「劉因,保定容城人。學者稱為靜修先生。」 焦竑《經籍志》曰:「劉夢吉《四書精義集要》三十卷。」

陳尚德《四書集解》 卷。

王圻曰寧德人

何逢原《四書解說》 卷。

見續文獻通考

史伯璿《四書管窺》 卷,又《管窺外編》 卷

王圻曰:「伯璿,平陽人。精究《四書》,得朱子之旨。」

朱謐「《四書述義》 卷。」

見續文獻通考

陶宗儀「《四書備遺》 卷。」

王圻曰:「天台陶宗儀著。」

胡一桂《四書提綱》 卷。

見續文獻通考

蔣允濟《四書纂類》 卷。

見續文獻通考

牟楷「《四書疑義》篇」 卷。

見續文獻通考

陳綱《四書通辨》 卷。

見續文獻通考

吳成《四書圖》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