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3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九十六卷目錄

 四書部彙考五

  四書備考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四書考異大學 古本大學 明道先生定本 伊川先生定本 石經大學 中

  庸 論語 孟子

經籍典第二百九十六卷

四書部彙考五

四書備考

大學

按:《大學》者,《小戴禮》四十九篇之一也。或謂作於曾子, 或謂作於子思,唐以前未有表章之者。宋仁宗天聖 八年,始以此篇賜新第王拱辰等,嗣後諸子為之章 句、《或問》以釋之,遂與《中庸》獨行於世云。古本《大學》原 無經、傳之分,其章次亦與今異。

見《禮記注疏》中。

宋儒疑有錯簡,各以其意更之,即二程子定本,亦不 相一。

見《二程全書》中。

而董槐、葉夢鼎、王柏則謂「致知格物」章未嘗亡「欲還 知」、止物有二章於聽訟之上,於是紛紛之議起矣。今 所定,蓋本伊川程子,而經傳之分,則朱子為之也。近 出《石經》本,又與古本異。鄭公曉頗信之,而許公孚遠 則謂出好事者之為。余未敢有定論也,姑存之以俟 知者。

中庸

按:《中庸》亦《小戴禮》也。《漢藝文志》有《中庸說》二篇,附於 《禮經》之後。梁武帝亦有《中庸講疏》一卷,未知即此書 否。宋仁宗天聖五年,以是賜新第王堯臣等。高宗紹 興五年,復御書《中庸》賜汪應辰以下,蓋重之也。朱子 為之《章句》《或問》,與《大學》並行,遂為四書之一。

論語

按《論語》凡三家:曰《魯論》者,魯所傳,為篇二十,即今所 行篇次是也;曰《齊論》者,齊人所傳,為篇二十二,蓋多 問王、知道。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古論》者,魯 共王時孔氏壁中所出也,章句與《魯論》不異,唯分《堯 曰》《子張》《問》《從政》以下為一篇,名曰《從政》。或曰兩《子張》, 共二十一篇云。其篇次亦不與《齊》《魯》同。漢成時,安邑 侯張禹,素傳《魯論》,並講《齊論》,間采其善者從之,號曰 《張侯論》,當世宗焉。自張氏論行而齊古之論亡矣。王 充有《齊論語》,自古文二十一篇外,曰「又有《魯》及《河間》 九篇,凡三十篇。」《河間論語》,《漢藝文志》所不載,今不可 曉。意必河間獻王所得,而充曾見之者也。今《說文》所 引有《逸論語》,或者其遺文乎?

孟子

按《孟子》七篇,凡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秦焚書,以 其書號《諸子》篇籍得不泯絕,至宋始升為經。又《外書》 四篇,曰《性善》,曰《辯文》,曰《說孝經》,曰《為正》。趙岐謂其文 不弘深,不與相似,疑為後人所託。然《性善》之篇,王充 亦引言之,而荀卿《性惡篇》多舉《孟子》語,意皆外篇書 也。惜今不復見耳。洪武時,上嫌孟子「土芥寇讎」之說, 令儒臣更修之,名曰《孟子節文》,頒于天下。永樂中,纂 修《四書五經大全》,仍以舊本行於世云。

《四書考異》

《大學》

顧諟天之明命。 諟,鄭元注「或作題。」

克明峻德 「峻」《書》作「俊。」

其命維新。 「維」、《詩》作「惟。」

緡蠻黃鳥, 《緡》《詩》作「綿。」

瞻彼淇澳。 澳,陸德明《音義》一作「奧」,又作「隩。」

「箓竹猗猗」 「箓」,《毛詩》作「綠竹」,《韓詩》作 有斐君子 「斐」,《毛詩》作「匪」,《韓詩》作「邲。」

如琢如磨 「磨」,陸本作「摩。」

赫兮喧兮! 「喧」,陸一作「咺」,《毛詩》同,《韓詩》作「宣。」

終不可諠兮。 諠,陸一作「暄」,《詩》作「諼。」

恂慄也。 恂、陸一作峻。云嚴也。

聽訟吾猶人也 陸本作「吾聽訟猶人也。」

此之謂自謙。 「謙」,鄭元讀作「慊。」

身有所忿懥 懥鄭一作「懫」,又作疐。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辟,今經作「譬」,下放此。 「如保赤子」, 如《書》作「若。」

一人貪戾。 「戾」,鄭一作「吝。」

此謂一言僨事。 「僨」,鄭一作「奔」,陸本作「賁。」

上恤孤而民不倍, 「倍」,鄭一作「偝。」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矩」一作巨,又作「拒。」 儀監于殷,峻命不易。 《詩》「儀監」作「宜」;「鑒」,「峻」作「駿。」 「若有一個臣」, 《書》作「如有一介臣。」

其如有容焉。 《書》無「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