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44

此页尚未校对

聽之不聞,無聲形接乎耳目而可以道也;必有事焉 者,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體物而不可遺者也。」學者見 乎此,則庶乎能擇乎《中庸》,而執隱微之間,不可求之 於耳目,不可道之於言語,然有所謂「昭昭而不可欺, 感之而能應者,正惟虛心以求之,則庶乎見之。」又據 《孟子》說「『必有事焉』,至於助長不耘之意,皆似是言道 體處。來諭乃體認出來,學者正要如此。但未知用時 如何脗合?渾然體用無間,乃是不然。非著意,非不著 意,溟溟涬涬,疑未然也。某嘗謂進步不得者,彷彿多 是如此類窒礙,更望」思索它日熟論。須見到「心廣體 胖,遇事一一灑落處,方是道理。不爾,只是說也。」 又云:「便是『日月至焉』氣象」一段。某之意只謂能存養 者,積久亦可至此,若比之不違氣象,又迥然別也。今 之學者,雖能存養,知有此理,然旦晝之間一有懈焉, 遇事應接舉處不覺打發機械,即離間而差矣。唯存 養熟,理道明,習氣漸爾消鑠,道理油然而生,然後可 進,亦不易也。來諭以謂「能存養者,無時不在,不止日 月至焉。」若如此時,卻似輕看了也。如何?

二蘇《語》《孟》說儘有好處。蓋渠聰明過人,天地間道理 不過只是如此,有時見到,皆渠聰明之發也。但見到 處卻有病,學者若要窮理,亦不可不論,其所謂「儘有 商議」者謂此爾。如來諭云,「說養氣處皆顛倒了。」渠本 無淵源,自應如此也。然得惠此本,所警多矣。

熹又問:「孟子養氣一章,向者雖蒙曲折面誨,而愚意 竟未見一總會處。近日求之,頗見大體,只是要得心 氣合而已。故說『持其志,無暴其氣』」,「『『『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勿助長』也』。皆是緊切處。只是要得這裡所存 主處分明,則一身之氣自然一時奔湊翕聚向這裡 來,存之不已,及其充積盛滿,睟面盎背,便是塞乎天 地氣象,非求之外也。如此,則心氣合一,不見其間,心 之所同,全氣隨之,雖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亦沛然 行其所無事而已,何動心之有?《易》曰:『直方大,不習無 不利』,而《文言》曰:『敬義立而德不孤』,則不疑其所行也』。 正是此理。不審先生以為如何?」先生曰:「『養氣大概是 要得心與氣合。不然,心是心,氣是氣,不見所謂集義』 處,終不能合一也。」元晦云:「『睟面盎背』,便是塞乎天地 底氣象,與下云『亦沛然行其所無事』,二處為得之。見 得此理甚好。然心氣合一」之象,更用體察,令分曉路 陌,方是。某尋常覺得,於畔援歆羨之時,未必皆是正 理,亦心與氣合到此。若髣髴有此氣象,一差,則所失 多矣,豈所謂浩然之氣耶?某竊謂,孟子所謂養氣者, 自有一端緒,須從知言處往來,乃不差,於知言處下 工夫,儘用熟也。謝上蔡多謂於田地上面下工夫,此 知言之說乃田地也。先於此體認令精審,認取心與 氣合之時,不倚不偏氣象是如何,方可看。《易》中所謂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然後不疑其所行,皆沛然矣。元 晦更「於此致思看如何。」某率然如此,極不揆是與非, 更俟他日面會商量可也。

問:「熹近看《中庸》『鬼神』一章,竊謂此章正是發明顯微 無間,只是一理處。且如鬼神有甚形跡,然人卻自然 有畏敬之心以承祭祀,便如真有一物在上下左右。 此理亦有甚形跡,然人卻自然秉彝之性。才存主著, 這裡便自見得許多道理。參前倚衡,雖欲頃刻離而 遁之而不可得,只為至誠貫徹,實有是理。無端無方, 無二無雜。方其未感,寂然不動;及其既感,無所不通。 濂溪翁所謂『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者,於此亦可 以見之。不審先生以為如何?」先生曰:「此段看得甚好。 更引濂溪翁所謂『靜無而動有』,作一貫會曉,尤佳。《中 庸》發明微顯之理,於承祭祀時為言者,只謂於此時 鬼神之理昭然易見,令學者有入頭」處爾。但更有一 說:若看此理,須於四方八面盡皆收入體究來,令有 會心處方是。謝上蔡云:「鬼神,橫渠說得來別,這箇便 是天地間妙用,須是將來做箇題目,入思慮始得。講 說不濟事。」又云:「鬼神,自家要有便有,要無便無,更於 此數者併一體認,不可滯在一隅也。」某偶見如此,如 何!如何?

答問後錄

問:「先生所作《李先生行狀》云:『終日危坐,以驗夫喜怒 哀樂之前氣象為如何,而求所謂中者,與伊川之說 若不相似』。」曰:「這處是舊日下得語太重,今以伊川之 語格之,則其下工夫處亦是有些子偏。只是被李先 生靜得極了,便自見得是有箇覺處,不似別人。今終 日危坐,只是且收斂在此,勝如奔馳。若一向如此,又」 似坐禪入定。

淳問:「『延平欲於未發之時觀其氣象』,此與楊氏『體驗 於未發之前者』異同如何?」曰:「這亦有些病。那『體驗』字, 是有箇思量了,便是已發。若觀時恁著意看,便也是 已發。」問:「此體驗是著意觀,只恁平常否?」曰:「此亦是以 不觀觀之。」

或問:「延平先生何故驗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而求 所謂中?」曰:「只是要見氣象。」陳後之曰:「持守良久,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