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48

此页尚未校对

區求之於章句訓詁之間也。向雖聞此,而莫測其所 謂。由今觀之,始知其為切要至當之說,而竟亦未能 一蹴而至其域也。僭易陳聞,不識尊意以為如何?《孟 子集解》重蒙頒示,以遺說一編見教,伏讀喜幸開豁 良多。然方冗擾,未暇深思,姑具所疑之一二,以求發 藥。俟旦夕稍定,當擇其尤精者著之解中,而復條其 未安者,盡以請益。欽夫、伯崇前此往「還諸說,亦皆欲 用此例附之。昔人有《古今集驗方》」者,此書亦可為「《古 今集解》矣。既以自備遺忘,又以傳諸同志友朋之益, 其利廣矣。語錄比因再閱,尚有合整頓處,已略下手, 會冗中輟,它時附呈未晚。」大扺、劉質夫、李端伯所記, 皆明道語,餘則雜有。至永嘉諸人及楊遵道、唐彥思、 張思叔所記,則又皆伊川語也。向編次時,有一《目錄》, 近亦修改未定,又忙不暇拜呈,并俟它日《淵源聞見》。 二錄已領《西山集》委示,得以披讀,乃知李丈之議論 本末如此,甚幸甚幸!其間有合請教者,亦俟詳觀,乃 敢以進也。

《答沈叔晦》

《克己復禮》,前說已得之,卻是看得不仔細,誤答了。今 承再喻,愈詳密無疑矣。

「浩然之氣」一章,恐須先且虛心熟讀《孟子》本文,未可 遽雜它說。俟看得《孟子》本意分明,卻取諸先生說之 通者,錯綜於其間,方為盡善。若合下便雜諸說混看, 則下梢只得周旋人情,不成理會道理矣!近日說經, 多有此弊。蓋已是看得本指不曾分明,又著一尊畏 前輩、不敢違異之心,便覺左右顧瞻,動皆窒礙,只得 曲意周旋,更不復敢著實理會義理是非,文意當否 矣。夫尊畏前輩,謙遜長厚,豈非美事?然此處才有偏 重,便成病痛,學者不可不知也。又「非義襲而取」之句, 內,亦未見外面尋義理之意,請更詳之。橫渠先生言: 觀書有疑,當且濯去舊見以來新意。此法最妙。 曾子告孟敬子三句,不是說今日用功之法,乃言平 日用功之效,如此有得文義方通。來喻糾紛,不可曉 也。

「不知其仁」之說,恐未安。且未論義理,只看文勢,已自 不通。若更以義理推之,尤見乖戾矣。蓋智自是智,仁 自是仁。孔門教人,先要學者知此道理,便就身上著 實踐履,到得全無私心,渾是天理處,方喚作仁。如子 路諸人,正為未到此地,故夫子不以許之,非但欲其 知理而已也。若謂未知者做得皆是,而未能察其理 之所以然,則諸人者又恐未能所為皆是,固未暇責 其察夫理之所以然也。

《答郭希呂》

示喻,縷縷備悉。然所謂「收心正心」,不是要得漠然無 思念,只是要得常自惺覺,思所當思,而不悖於義理 耳。別紙所示,看得全未仔細。更宜加功專看《大學》,首 尾通貫,都無所疑,然後可讀《語》《孟》。《語》《孟》又無所疑,然 後可讀《中庸》。今《大學》全未曉了,而便兼看《中庸》,用心 叢雜如此,何由見得詳細耶?且更耐煩專一細看為 佳。日月易過。大事未明。甚可懼也。

《答林擇之》

「誠之在物謂之天」,前書論之已詳,來書所說依舊非 本意。向為此語乃本物與《無妄》之意,言天命散在萬 物,而各為其物之天耳。意雖如此,然窮窘迫切,自覺 殊非佳語也。

觀過知仁,只依伊川說,更以和靖說足之,聖人本意 似不過如此。《易》曰:「仁者之過,《易》辭也。」《語》曰:「苟志於仁 矣,無惡也。」如此推之,亦可見矣。

子張所問子文,《文子》只說得事不見其心,所以處此 者的實如何,所以見他仁與不仁未得。伊川云:「若無 喜慍,何以知其非仁乎?」如此理會,方見得聖門所說 「仁」字,直是親切。若如五峰之說,卻說出去得更遠了, 與「仁」字親切處轉無交涉矣。知言中說仁字多類此切脈觀雞 之說固佳,然方切脈觀雞之際,便有許多曲折,則一 心二用,自相妨奪,非唯仁不可見,而脈之浮沉緩急, 雞之形色意態,皆有所不暇觀矣。竊意此語,但因切 脈而見血氣之周流,因觀雞雛而見生意之呈露,故 即此指以示人。如引醫家手足頑痹之語,舉周子「不 去庭草」之事,皆此意爾。若如來喻「觀雞」之說。文義猶 或可通。至切脈之云。則文義決不如此。又所云「同一 機者。」頗類無垢句法。

《孟敬子問疾》一章,但看二先生及尹和靖說,可見曾 子之本意,而知上蔡之為強說矣。蓋非惟功夫淺迫, 至於文義亦說不去也。

「盡心」之說,謂「盡」字上更有工夫,恐亦未然。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長處樂』。後說得之。蓋君子而 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此皆所謂不仁 者,但所失亦有淺深久速之差耳。大抵聖人之言,雖 渾然無所不包,而學者卻要見得中間曲折也。 好仁者無以易其所好,則尚自尚也;惡不仁者不使 加乎其身』,則加自加也。若謂人不能加尚之,恐未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