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61

此页尚未校对

如毛而轉潤,行有葉而逾滋。心鏡之前,若光明而上 下察也;情田之內,同澹泊而左右流之。」懿。其義戒中 人,事標前典,是明各有原本,不可遷移,豈徒虛閱波 瀾,以方清淺。若然者,信乎《孟子》之言,所謂「懲惡而勸 善。」

義路賦           王棨

「義則本在,路猶強名。雖無有而為有,亦時行而則行。」 人或未知,謂投足以山險;心如能制,信在躬而砥平。 既絕回邪,無差正直。居則思之而可見,忽爾覓之而 安得。默識終始,潛名南北。昧其所在,迷吾道之康莊。 能此是敦,造先王之閫閾。然而視之者不為好徑,赴 之者豈曰多岐。邁德而謂其達矣,立身而何莫由斯。 「聖人每修。」孰慮乎崩榛所塞,君子常喻,寧求其老馬 能知。稽夫近遠甚夷,往來無苟。周朝之柱史奚棄鄘 國之貞妻。自守旁生行葉,於列樹以寧殊;中引德車, 在摧輪而何有?莫不亙深仁宅,遙通禮園。匪豺狼之 所到,惟干櫓以斯存。若乃循其軌,遊其藩,有如入顏 巷之中;恬然自樂,復似經桃蹊之上。「寂爾無言。可以 導彼深誠,臻乎奧旨。相逢盡重氣之士,相護皆舍生 之子。徘徊其側,多感分以遺身;馳騖於中,必先人而 後己。厥大斯著,其高或聞,異邪途之徑捷,與左道以 岐分。五霸三王,既適此以圖業;忠臣烈士,亦從茲而 報君。」夫如是,則踶跋所為,坦夷斯喻,於以闢百家之 蔽塞,於以洞五帝之旨趣。悲夫,衝蒙行險之徒,曷不 遵乎此路。

中者天下之大本賦    宋文彥博

「中者存乎性」,性者命於天,為萬化所宗之本。乃七情 未發之前,澹乎自持,政教自茲而出矣。感而後動,吉 凶由是以生焉。原夫《賾禮》典之淵微,得中和之用舍, 聖人極之以育物,君子循之而化下。人生而靜,故能 用其中焉。教所由興,是以謂之本也。始其惟寂惟寞, 何慮何思,道所從而隆矣。人可得而由之,喜怒不形, 守為樸素之本。嗜欲將至,散成禮樂之基。外物未牽, 《中扃》是斆。苟能發以中節,是致廣而成教。始惟所稟。 金則義而木則仁。終乃有遷,父為慈而子為孝。是知 言其中者,哀樂之未發。謂乎本者,教化之必由。蘊之 則五常盡在,散之則《百禮》交修。何異夫大樸將分。上 者道而下者器。洪鈞欲播達乎萌而出乎勾,得不載 考斯言,詳觀至理,雖化育之甚大,亦權輿而自此。誠 明內著,兩儀蟠極之宗;和順外融,萬物經綸之始。有 如此者,不其偉而為最靈而可美,著達道以攸宜。若 然,則天下之精,無能及此,縱域中之大,何莫由斯?故 知道不自於天生,禮非從於地出,起於人性之靜,肇 彼民心之質。所以王者之「致中和」,雖百慮而同歸於 一。

道不遠人賦         陳普

「道本同得。學惟反思,不於人而遠也。率吾性以為之」, 即是理之常行。「稟生則具取諸身而皆有,莫近於斯。」 聞之天賦性命之正,皆在吾身,日用之常,莫非至理。 渾然全體,至善至粹。凡厥有生,甚親甚邇,所當行者, 命則然而性則然,夫豈遠乎?人在此而道在此。是道 也,本太極體,為天地公,坦易明白,流行貫通,視聽貌 思,各有天倫之極,喜怒哀樂俱全未發之中,並生天 地,均賦均得,豈有須臾不偕不同,是謂理,然不過云 為動靜,其於我也,未嘗南北西東。道者何也?父慈子 孝,兄友弟恭,男外女內,君臣上下,皆自近取,初何外 假?但求於我,欲則至矣。「如在於室,未之思也。」人者仁 也,不亦善乎?道即性焉,又何遠者?即是訓是行之《洪 範》,並受共由。凡有物有則之烝民,有操無舍。大抵人 之相去,雖尺寸以異;地理之同,得無毫釐之離。人塞 吾體,帥吾性,何止戶庭。見於面,盎於背,本無主賓。信 知一理之費隱,常與四支而屈伸。恭常在手,重固在 足。正豈外心,修寧外身。固無毫髮之疏遠,但用工夫 於率循。影形響聲,尚有彼之與此;天水地火,猶分類 以殊倫。自陰陽二氣,賦質化生,而健順五常,同時付 托。純四體之中,默然自喻;隨百感之來,順時如躍。暗 者顧之,有如天壤秦越;明者取之,若在苞苴囊橐。求 之斯得,舍之斯失。離之則非,由之何莫?所謂「不下帶 而存」,夫豈捕風之若。所以孟軻洞見,但求端於性情; 劉子「深知,惟驗中於動作。」噫!禮樂散殊,充周於天地 高下;夫婦知行,昭晰於鳶魚躍飛,序別見於鴻鴈睢 鳩之小,仁義見於豺狼螻螘之微。彼兩間有萬,皆與 道以無間;此三才居一,豈有時而或違?去道而遠,曰 仁則非。胡乃慕彼糠糜,忘肥甘之在己;棄其蘭茝,蘇 糞壤以充幃?又當知月至而已者,忘逆旅之非家;日 用不知者,昧自身之有室。冥行方寸,邈若海山,明於 一念,取之懷抱。此孔子於「豈不爾思」,「室是遠而」之詩, 而以未思言之教求道者,但用心於內也已。

孝者善繼人之志賦     文彥博

稽《禮經》之垂訓,見孝子之奉親。俾繼襲於先志,蓋博 諭於後人。必學為箕,既顯奉親之要;無改於父,克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