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卷目錄

 四書部紀事

 四書部雜錄

經籍典第三百卷

四書部紀事

《宋史道學傳》:「『程頤字正叔,其學本于誠,以《大學》《語》《孟》 《中庸》為標旨,而達于六經』。張載稱其兄弟從十四五 時便脫然欲學聖人,故卒得孔、孟不傳之學,以為諸 儒倡。」

李侗,字愿中,南劍州劍浦人。年二十四,聞郡人羅從 彥得《河》、洛之學,遂以書謁之,從之累年,授《春秋》《中庸》 《語》《孟》之說。從彥好靜坐,侗退入室中亦靜坐。從彥令 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而求所謂中者。久之, 而於天下之理該攝洞貫,以次融釋,各有條序,從彥 亟稱許焉。吏部員外郎朱松,與侗為同門友,雅重侗, 遣子熹從學,熹卒,得其傳。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年十八,舉於鄉。 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主泉州同安簿。孝宗即位,上 封事言:「帝王之學必先格物致知,以極夫事物之變, 使義理所存,纖悉畢照,則自然意誠心正,而可以應 天下之務。」隆興元年,復召入對,其一言:「《大學》之道在 乎格物以致其知。陛下雖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 未嘗隨事以觀理,即理以應事,是以舉措之間,動涉 疑貳,聽納之際,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除武 學博士,待次。乾道元年,促就職。既至,而洪适為相,復 主和論,不合而歸。三年,陳俊卿、劉珙薦為樞密院編 修官,待次。五年,丁內艱。六年,工部侍郎胡銓以詩人 薦,與王庭珪同召,以未終喪辭。七年,既免喪,復召,以 祿不及養辭。九年,梁克家相,申前命,又辭。克家奏熹 屢召不起,宜蒙褒錄。執政俱稱之,上曰:「熹安貧守道, 廉退可嘉。」特改令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觀。熹以求退 得進,於義未安,再辭。淳熙元年,始拜命。二年,除祕書 郎,力辭,主管武夷山沖祐觀。五年,史浩再相,除知南 康軍,訪白鹿洞書院遺址,奏復其舊。知台州,累乞奉 祠,既而連奉祠者五年。十四年,除江西提點刑獄。十 五年,入奏,有要之於路,以為正心誠意之論,上所厭 聞,勿以為言。熹曰:「吾平生所學,惟此四字,豈可隱默 以欺吾君乎?」除直寶文閣、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宮。熹 以為口陳之說有所未盡,乞具封事以聞。至是,投匭 進封事,疏入,上已就寢,亟起秉燭,讀之終篇。明日,除 主管太一宮兼崇政殿說書。熹力辭,除祕閣修撰,奉 外祠。光宗即位,直寶文閣。居數月,除江東轉運副使, 以疾辭,改知漳州。明年,史浩入見,請收天下人望,乃 除祕閣修撰,主管南京鴻慶宮。詔論撰之職以寵名 儒,乃拜命。寧宗即位,除煥章閣待制、侍講,入對,復面 辭。上手劄:「卿經術淵源,正資勸講次對之職,勿復辭 勞,以副朕崇儒重道之意。」遂拜命。寧宗之立,韓𠈁胄 自謂有定策功,居中用事。熹憂其害政,數以為言,提 舉南京鴻慶宮。慶元元年,大權悉歸𠈁胄,熹以疾再 乞休致,詔依舊祕閣修撰。二年,沈繼祖為監察御史, 誣熹十罪,詔落職罷祠,門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編管。 卒,年七十一。疾且革,手書屬其子在及門人范念德、 黃榦,拳拳以勉學及修正遺書為言。翌日,正坐整衣 冠,就枕而逝。熹登第五十年,仕於外者僅九載,立朝 纔四十日。嘉泰二年,詔以華文閣待制與致仕恩澤。 後𠈁胄死,詔賜熹遺表恩澤,諡曰文。理宗寶慶二年, 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其為學,大抵窮理以致 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而以居敬為主。嘗謂「聖賢道統 之傳散在方冊,聖經之旨不明,而道統之傳始晦。」於 是竭其精力以研窮聖賢之經傳。所著書有《大學》《中 庸章句》《或問》《論語》《孟子集註》。所編次有《論孟集義》《孟 子指要》《中庸輯略》。淳祐元年,詔以周、張、二程及熹從 祀孔子廟。黃榦曰:「道之正統待人而後傳。自周以來, 任傳道之責者不過數人,而能使斯道彰彰較著者 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繼其微,至孟 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熹而始 著。」識者以為知言。

陳淳字安卿,漳州龍溪人。朱熹來守其鄉,淳請受教, 熹曰:「凡閱義理,必窮其原,如為人父何故止於慈,為 人子何故止于孝,其他可類推也。」淳聞而為學益力, 日求其所未至。熹數語人:「南來,吾道喜得陳淳。」門人 有疑問不合者,則稱淳善問。其所著有《語孟大學中 庸口義》。

《吳柔勝傳》:「遷國子正。柔勝始以朱熹《四書》與諸生誦 習,講義策問皆以是為先,又於生徒中得潘時舉、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