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喬年、白子長,擢為執事,使以文行表率,於是士知趨 向,伊洛之學,晦而復明。」以下俱列傳四書以程朱為主故道學傳居前列傳反次

《劉爚傳》。爚遷國子司業,言於丞相史彌遠,請以熹所 著《論語》《中庸》《大學》《孟子》之說,以備勸講,正君定國,慰 天下學士大夫之心。奏言:「宋興,《六經》微旨,孔、孟遺言, 發明於千載之後,以事父則孝,以事君則忠,而世之 所謂道學也。慶元以來,權佞當國,惡人議己,指道為 偽,屏其人,禁其書。學者無所依向,義利不明,趨向污 下,人欲橫流,廉恥日喪。追惟前日禁絕道學之事,不 得不任其咎。望其既仕之後,職業修,名節立,不可得 也。乞罷偽學之詔,息邪說,正人心,宗社之福。」又請以 熹白鹿洞規頒示太學,取熹《四書集註》刊行之。 《楊簡傳》:簡門人錢時,丞相喬行簡知其賢,特薦之朝, 詔守臣以所著書來上。其書有《四書管見》。

《吳昌裔傳》:「昌裔早孤,與兄泳痛自植立,不肯逐時好。 得程頤、張載、朱熹諸書,研繹不倦,有《四書講義》行于 世。」

《杜杲傳》:「杲字子昕,淳祐元年,以直學士奉祠,帝欲起 之帥廣西,以言者罷。帝曰:『杜杲兩有守功,若脫兵權, 使有後禍,朕何以使人』?杲淹貫多能,專意理學,嘗言: 吾兵問無悖謀。左畫得於四書。」

《趙善湘傳》:「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孫。父武翼郎 不陋,從高宗渡江,聞明州多儒,徙居焉。善湘慶元二 年舉進士,歷觀文殿學士。所著有《中庸約說》一卷,《大 學解》十卷,《論語大意》十卷,《孟子解》十四卷。」

《儒林傳》:「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陽人。聞朱熹名,往師 之。熹扣其學,大驚曰:『此吾老友也。古書奇辭奧義,人 所不能曉者,一過目輒解。熹嘗曰:『人讀《易》書難,季通 讀難書易』。熹疏釋《四書》及為《易詩傳》《通鑑綱目》,皆與 元定往復參訂』。」

李道傳遷祕書監著作佐郎,見帝言:「今學禁雖除,而 未嘗明示天下以除之之意。願明下詔崇尚正學,取 朱熹《論語》《孟子集註》,《中庸》《大學章句》《或問》《四書》頒之 太學。」

葉味道名賀孫,以字行。少刻志好學,師事朱熹,所著 有《四書說》。

《忠義傳》:「尹穀字耕叟,潭州長沙人。登進士第,知崇陽 縣。丁內艱,家居教授,不改儒素。日未出,授諸生經及 朱氏四書。士雖有才思而不謹飭者,擯不齒。」

《休寧縣志》:「程永奇字次卿,從學朱子,玩索經傳,有《四 書疑義》十卷。」

《松江府志》:「田疇號與齋。史彌遠為館客,設講席于國 學,六館之士北面焉。不仕,有《四書說約》行於世。」 《處州府志》:「吳梅字仁伯,麗水人。拜北山先生何基為 師,基教以真實堅苦,著書名曰《四書發揮》,參質於魯 齋先生王柏。任浦江縣尉,改錢塘縣尉。」

王文煥,一名子敬,字叔恭,松陽人。少負雅操,夙承家 學,不屑仕進,遂取孔、孟諸儒緒言,研極精微,著《道學 發明》《大學發明》《中庸》《孟子解》及《心鏡圖》《治心銘》諸作。 以心為明鏡,毋自欺為藥物,畏敬恐懼,克復省察為 工夫,巍然負泰山北斗之望。學者宗之,稱為「西山先 生。」

《長沙府志》:「衛涇,齊人。孝宗時,累官工部尚書,以忤秦 檜罷。開禧初,起吏部尚書。誅𠈁胄,又忤史彌遠,出知 潭州。時朱熹寓南嶽,雅相知重。涇奏熹還朝,而熹已 卒,乃為梓《四書註》以傳。」

《休寧縣志》:「金坤字靜之。天資穎悟,有志博學窮理,遂 絕意科舉,講求濂、洛之旨,直以聖賢自期。著有《四書 正義》。」

金朋說,字希傅。淳熙丁未,中南省試,賜王容榜進士。 歷鄱陽縣知縣。時趙丞相汝愚去位,韓𠈁胄當國,引 進同類,指道學為偽學,《四書》《六經》並為大禁。凡薦舉 改官,悉令漕司取狀牘,自陳非偽學之黨,方得擢用。 公應薦上狀,言幼習《詩經》,長從師朱熹講孔孟及程 氏遺書,向無為偽。浩然嘆曰:「是尚可靦顏祿位乎?」遂 解職歸。

《元史董俊傳》:「俊子文忠,至元八年,侍講學士徒單公 履欲奏行貢舉,知帝於釋氏重教而輕禪,乃言:『儒亦 有之,科舉類教,道學類禪』。帝怒,召姚樞、許衡與宰臣 廷辨。文忠自外入,帝曰:『汝日誦《四書》,亦道學者』。文忠 對曰:『陛下每言,士不治經,講孔、孟之道而為詩賦,何 關修身,何益治國。由是海內之士,稍知從事實學。臣 今所誦,皆孔、孟之言,焉知所謂道學?而俗儒守亡國 餘習,欲行其說,故以是上惑聖聽,恐非陛下教人修 身治國之意也』。」事遂止。

《楊恭懿傳》:力學強記,日數千言,雖從親逃亂,未嘗廢 業。後得朱熹集註《四書》,嘆曰:人倫日用之常,天道性 命之玅,皆萃此書矣。

《李好文傳》:「至正九年,帝以皇太子年漸長,開端本堂, 命皇太子入學。以右丞相脫脫、大司徒雅不花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