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70

此页尚未校对

出,宜乎孔、曾、思、孟之學大明當時矣。抑知程子謂:「讀 《論語》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而今之士得無 有讀書不識字者乎?即如《論語》開卷便提揭「學」之一 字,以覺群蒙。所以孔子十五志,學不如丘之好學,喫 緊教人,莫有切於學焉者。學果何所學歟?《大學》在明 明德、親民,止至善而莫要於知止。《中庸》「天命之性」,《孟 子》「知性知天」,其義一也。苟不能知止知性,會四書而 歸之一焉,謂之為聖學,可乎哉?但今之時說,有談性 學於舉業之旁者,鮮不嗤笑而詆訾之,而經義祗為 取青紫之芻狗耳,又孰肯以「盡性」為己責也?「學」字且 未明,何有於《四書》之誦習哉?或曰:孔門之學,惟在求 仁。大學之止,庸、孟之性,本各一其學也。必欲強而同 之,何歟?蓋孔、曾、思、孟同一源流,謂其有二學焉,不可 也。孔門惟在求仁,信矣。《論語》二十篇,其言「仁能幾不 知?」隨其問答雖各有不同,而同歸之仁也。所謂「學習」、 「志學」、「好學」,曾有外于《大學》者乎?「知止」者,止乎性之至 善也;「求仁」者,求乎性之至善也。仁者,人也,孔孟之所 同學,所以學為人也。舍仁又何所學?《會通》、學《庸》,而要 其歸宿,皆示人以求仁之方也。苟執泥言詮,則孔子 固言言殊矣。一以貫之,豈虛語哉?或又曰:「明德親民, 總歸之止至善,中和位育,總歸之盡性。」謂其同歸於 仁焉可也。然孔曰「求仁」,孟曰「集義」,何歟?蓋仁即性之 善,義即仁之宜,天地以生物為心而各得其宜,聖人 以求仁為學而惟義所在。況義之與比,義以為質,孔 子未嘗專言仁也。仁,人心也,孟子未嘗專言乎義,謂 孔言仁於《春秋》,孟子倡義於戰國,各因其時,亦未足 為定論也。知此,則知《大學》專言心,非遺性也;《中庸》專 言性,非遺心也。心性仁義一也,統言之非泛,專言之 非偏,惟合學、庸、論、《孟》而約其歸,則默識心通,庶幾乎 聖賢一本之學,不徒為口耳之贅疣矣。否則,以隋珠 彈鳥鵲,固可惜也;而以《書》博我,買櫝還珠,寧無愧哉! 四書總意

「志學集千古之大成,願學立百代之定矩,一祖一宗, 前無古、後無今」,此《學譜》所由來也。世之學者,疇不讀 習《論》《孟》之書,疇不談說孔孟之道,而究竟博約之學, 傳者每鮮其人。蓋由經生學士視為常談,童而習之, 宦達即棄若弁髦,無論已學,究汨沒於訓詁,至皓首 莫識其指歸,猶可說也。惟高明特達者,反鄙之為糟 粕灰燼,溺心佛藏,不思生長覆載間,既自忘其罔極 之恩,乃欲脫然宇宙外,正由《論》《孟》至約之學脈未之 明耳。夫道雖博,約一致,而一本萬殊,約尤博之所歸 宿也。如萬物發生兩間者,不可勝窮,苟不能見天地 之心,曷知其生生化化,原自至簡易哉?是故《論》《孟》記 載,言言皆身心性命之發洩,自朝廷達之閭巷,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以至朋友之交, 凡一言一動,未有斯須能越其範圍者。乃曰「吾道一 以貫之」,曰「夫道一而已矣。」雖未易神明其所指,要之 不可以泛求也。嘗紬繹其篇章,如「博學於文,約之以 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如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 也。是約之一言,魯鄒一轍,故以約失之者鮮矣。而守 約施博,乃所以為善道也。倘能於《論》《孟》中默識其至 一者,以為深造之梯航,雖絲縷糾紛,皆由筦出,枝葉 繁顆,悉自根生,不出乎彝倫日用,而樹萬世不易之 綱常。不越布帛菽粟,而一日不衣則寒,不食則餒,俾 海宇生靈咸蒙其飽煖之賜,幸有此二書存也,所以 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學 問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堯、舜人皆可為,文武之道, 未墜於地,亦在乎為之而已矣。」觀孔門惟顏、曾得其 傳,然顏之竭才,惟在博約之循循。《孟子》淵源所自,獨 宗皜皜不可尚,而嘆其不如曾之守約者,正謂此耳。 否則多學而識失則泛,舉一廢百失則僻,不曰孔專 求仁,孟專集義,則曰孔子言性兼夫氣質,孟子專道 性善,未免岐孔、孟而二之矣。潢也不自揣量,于焉記 述《論》《孟》旨意,乃統以約言該之,亦欲循其博約一致 者,以自滿其志願。匪徒曰于無隱之中,獨契其無言 之祕,于不慮不學之內,獨得夫不為不欲之真也。蓋 非禮勿視聽言動,正所謂約之以禮,而反約之機。凡 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無餘蘊矣。若夫潛神虛寂,正 與孔孟相背馳也,《約》言乎哉?論孟約言自敘

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試觀一物,一物固然;達觀眾 物,眾物皆然;合觀天地人與萬類,無物不然。允矣。為 物之不二也,二之則不是矣。惟於此不二之物,真信 不惑,則知《大學》莫先格物。物有本末而本亂則末不 治矣,故曰:「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中庸》莫先時中, 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時時 只此未發之中,斯為君子《中庸》。故曰:「立天下之大本」, 是天下無二物,無二中也,寧有二本哉?夫知本者,格 物也;立本者,時中也。《學》《庸》同此本也。誦習《大學》,不能 洞晰乎天下國家身心意知原為一物,則不知其本 矣。凡所謂明明德、親民、止至善,所謂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仁、敬、孝、慈、信,好好惡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