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75

此页尚未校对

子元熙,少傳父業。武平初,皇太子將講《孝經》,有司請 擇師友。帝曰:『馬元熙,朕師之子,文學不惡,可令教兒』。」 於是以《孝經》入授皇太子。

太祖文皇帝 年上親臨釋奠楊尚希講孝經擢為國子博士按文皇帝未立年號

按《周書文皇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楊尚希傳》,「周太 祖嘗親臨釋奠。尚希年十八,令講《孝經》,詞旨可觀。太 祖大奇之,賜姓普六茹氏,擢為國子博士。」

文帝開皇五年親臨奠釋令王頍與元善講孝經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文學王頍傳》:「開皇五年, 授著作郎。尋令於國子講授。會高祖親臨釋奠,國子 祭酒元善講《孝經》。頍與論難,詞意鋒起,善往往見屈。 高祖大奇之,起授國子博士。」 按《儒林元善傳》:「開皇 初,拜內史侍郎,後遷國子祭酒。上嘗親臨釋奠,命善 講《孝經》。於是敷陳義理,兼之以諷諫。上大悅曰:『聞江 陽之說,更起朕心』。」賚絹百匹,衣一襲。

開皇 年。令徐文遠往并州。為漢王諒講孝經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徐文遠傳》。開皇 中。遷太學博士。詔令往并州。為漢王諒講孝經。

高祖武德七年上親臨釋奠徐文遠講孝經

按《唐書高祖本紀》,「武德七年二月丁巳,釋奠於國學。」 按《舊唐書儒學陸德明傳》:「武德七年,高祖親臨釋奠。 時徐文遠講《孝經》,沙門慧乘講《波若經》,道士劉進喜 講《老子》,德明難此三人,各因宗指,隨端立義,眾皆為 之屈。高祖喜之,賜帛五十匹。」

太宗貞觀七年蕭德言授晉王孝經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高宗本紀》:貞觀 五年,封晉王。七年初授《孝經》於著作郎蕭德言。太宗 問曰:「此書中何言?」對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 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 匡救其惡。」太宗大悅曰:「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 貞觀 年,皇太子令孔穎達撰《孝經章句》。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儒學孔穎達傳》:「皇太子 令穎達撰《孝經章句》,因文以盡箴諷。帝知,數爭太子 失,賜黃金一斤,絹四匹。久之,拜祭酒。」

貞觀十六年,太宗幸國子學,祭酒孔穎達講《孝經》。是 年四月,上閱陸德明《孝經音義》,美其弘益學者,賜其 家布帛百匹。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禮儀志》:貞觀十 六年三月丁丑。太宗幸國子學,親觀釋奠。祭酒孔穎 達講《孝經》。太宗問穎達曰:「夫子門人曾閔俱稱大孝。 而今獨為曾說,不為閔說何耶?」對曰:「曾孝而全,獨為 曾能達也。」制旨駁之曰:「朕聞《家語》云:『曾晳使曾參鋤 瓜,而誤斷其本』。晳怒,援大杖以擊其背,手仆地,絕而 復」蘇。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既而曾參請焉, 孔子曰:「舜之事父母也,使之常在側,欲殺之乃不得, 小箠則受,大杖則走。今參於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 於不義,不孝莫大焉。由斯而言,孰愈於閔子騫也?」穎 達不能對。太宗又謂侍臣諸儒,各生異意,皆非聖人 論孝之本旨也。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國忠於其君。 戰陣勇,朋友信。揚名顯親。此之謂孝。具在經典,而論 者多離其文,迥出事外。以此為孝。勞而非法。何謂孝 之道耶。

按《玉海》,「貞觀十六年四月甲辰,太宗閱陸德明《經典 音義》,美其弘益學者,賜其家布帛百匹,注《易》、古文《尚 書》《毛詩》《周禮》《禮記》三傳、《孝經》《論語》等音,合為三十卷。」

高宗永徽元年趙弘智講孝經百福殿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趙弘智傳》:永徽初,入為 陳王師,講《孝經》百福殿,於是宰相、弘文館學士、太學 生皆在,弘智舉《五經》諸儒更詰辨,隨問酬悉,舌無留 語。高宗喜曰:「試為我陳經之要,以補不逮。」對曰:「天子 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願以此獻。」帝悅,賜絹 二百,名馬一。

按《大唐新語》:趙弘智事父以孝聞,累遷黃門侍郎。高 宗令弘智於百福殿講《孝經》,召宰臣已下聽之。弘智 演暢微言,略陳《五經》,諸儒難問相繼,應酬如響。高宗 怡然曰:「朕頗耽墳籍,至於《孝經》,偏所留意。然孝之為 德,弘益實深,故云『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是知《孝 經》之益為大也。顧謂弘智曰:「宜略陳此經切要者,以 輔不逮。」弘智對曰:「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 失其天下。微臣願以此言奉獻。」高宗大悅,賜綵二百 匹,遷國子祭酒。

元宗開元六年褚無量以孝經獻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儒學褚無量傳》:「帝西還, 皇太子及四王未就學,無量以《孝經》《論語》五通獻帝。 帝曰:『朕知之矣』。乃選郗常亨、郭謙光、潘元祚等為太 子諸王侍讀。」按帝西還乃開元六年事也

開元七年六月,上御注《孝經》,詔元行沖為疏,頒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