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二卷目錄

 孝經部彙考二

  唐元宗孝經注解御製序

  陸德明孝經釋文自序

  宋邢昺孝經註疏正義自序 傅注序

  司馬光孝經指解進序

  范祖禹古文孝經說進序

  朱子孝經刊誤跋尾

  史繩祖注解孝經魏了翁題跋

  陸秀夫編正孝經刊誤自序

  元吳澄校正孝經定本自題 張恆跋

  董鼎孝經大義熊禾序

  明呂維祺孝經本義自序

 孝經部彙考三

  漢書藝文志孝經

  隋書經籍志孝經

  唐書藝文志孝經

  宋史藝文志孝經

 孝經部彙考四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孝經

  宋鄭樵通志孝經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攷證孝經

經籍典第三百二卷

孝經部彙考二

唐元宗孝經注解一卷

按元宗御製序朕聞上古其風樸略雖因心之孝已萌而資敬之禮猶簡及乎仁義既有親譽益著聖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於

是以順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揚名之義彰矣。子曰:「吾 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是知孝者,德之本歟?《經》曰:「昔者 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 侯伯子男乎?」朕嘗三復斯言,景行先哲,雖無德教加 於百姓,庶幾廣愛刑於四海。嗟乎!夫子沒而微言絕, 異端起而大義乖。況泯絕於秦,得之者皆煨燼之末, 濫觴於漢,傳之者皆糟粕之餘。故《魯史》《春秋》,學開五 傳;《國風》《雅》《頌》,分為四詩。去聖逾遠,源流蓋別。近觀《孝 經》舊註,踳駁尤甚。至於跡相祖述,殆且百家。業擅專 門,猶將十室。希升堂者,必自開戶牖;攀逸駕者,必騁 殊軌轍。是以道隱小成,言隱浮偽。且傳以通經為義, 義以必當為主。至當歸一,精義無二,安得不剪其繁 蕪而撮其樞要也。韋昭、王肅,先儒之領袖;虞飜、劉卲, 抑又次焉。劉炫明安國之本,陸澄譏康成之註,在理 或當,何必求人。今故特舉六家之同異,會《五經》之旨 趣,約文敷暢,義則昭然;分註錯經,理亦條貫。寫之琬 琰,庶有補於將來。且夫子談經,志取垂訓,雖五教之 用則別,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數句; 一句之內,意有兼明,具載則文繁,略之又義闕。今存 於《疏》,用廣發揮。

陸德明孝經釋文 卷

按德明自序孝經者孔子為弟子曾參說孝道因明天子庶人五等之孝事親之法亦遭焚燼河間人顏芝為秦禁藏之漢氏尊學芝子貞出之是為今文長

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蒼、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 傳之,各自名家,凡十八章。又有古文出于孔氏壁中, 別有《閨門》一章,自餘分析十八章,揔為二十二章,孔 安國作傳。劉向校書,定為十八。後漢馬融亦作《古文 孝經傳》,而世不傳。世所行鄭注,相承以為鄭元。案《鄭 志》及《中經簿》無,唯中朝穆帝集講《孝經》,云「以鄭元為 主。」檢《孝經注》與康成注《五經》不同,未詳是非。

江左中興,《孝經》《論語》共立鄭氏博士一人。

《古文孝經》世既不行,今隨俗用鄭注「《十八章》本。」

宋邢昺孝經註疏正義一卷

按昺自序孝經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自昔孔子述作垂範將來奧旨微言已備解乎註疏尚以辭高旨遠後學難盡討論今特剪截元疏旁引諸書分義錯

經。會合歸趣。一依講說。次第解釋。號之為《講義》也。宋 翰林侍講學士朝請大夫守國子祭酒上柱國賜紫 金魚袋臣邢昺等奉敕較定。謹序。

按傅注序夫孝經者孔子之所述作也述作之旨者昔聖人蘊大聖之德生不偶時適值周室衰微王綱失墜君臣僭亂禮樂崩頹居上位者賞罰不行居下

位者,褒貶無作。孔子遂乃定禮樂,刪《詩》《書》,讚《易》道,以 明道德仁義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又慮 雖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說《孝經》一十八章,以明君臣 父子之行。所冀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謹其法。 故《孝經緯》曰:孔子云:「欲觀我褒貶諸侯之志在《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