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8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崇人倫之行在《孝經》。」是知《孝經》雖居六籍之外,乃與

《春秋》為表裡矣。先儒或問夫子為曾參所說,此未盡 其旨歸也。蓋曾子在七十弟子中,孝行最著,孔子乃 假立曾子為請益問答之人,以廣明孝道。既說之後, 乃屬與曾子。洎遭暴秦,焚書並為煨燼。漢膺天命,復 闡微言。《孝經》河間顏芝所藏,因始傳之於世。自西漢 及魏,歷晉、宋、齊、梁,註解之者迨及百家。至有唐之初, 雖備存祕府,而簡編多有殘缺。傳行者唯孔安國、鄭 康成兩家之註,並有梁博士皇偘《義疏》,播於國序。然 辭多紕繆,理昧精研。至唐元宗朝,乃詔群儒學官,俾 其集議。是以劉子元辨鄭註有「十謬七惑」,司馬堅斥 孔《註》多鄙俚不經,其餘諸家註解,皆榮華其言,妄生 穿鑿。明皇遂於先儒註中,採摭菁英,芟去煩亂,撮其 義理允當者,用為註解。至天寶二年註成,頒行天下, 仍自為八分御札,勒於石碑。即今京兆石臺《孝經》是 也。成都府學主鄉貢傅注奉石撰

司馬光著孝經指解一卷

按光進序聖人言則為經動則為法故孔子與曾參論孝而門人書之謂之孝經及傳授滋久章句寖差孔氏之人畏其流蕩失真故取其先世定本雜虞夏

商、周之書及《論語》藏諸壁中,苟使人或知之,則旋踵 散失,故雖子孫不以告也。遭秦滅學,天下之書掃地 無遺。漢興,河間人顏芝之子得《孝經》十八章,儒者相 與傳之,是為《今文》。及魯共王壞孔子宅,而古文始出, 凡二十二章。當是之時,今文之學已盛,故《古文》排根 不得列於學官,獨孔安國及後漢馬融為之傳。諸儒 黨同疾異,信偽疑真,是以歷載累百,而孤學沈厭,人 無知者。隋開皇中,祕書學生王孝逸於陳人處得之, 河間劉炫為之作《稽疑》一篇,將以興墜起廢,而時人 已多譏笑之者。唐明皇開元中,詔議孔、鄭二家,劉知 幾以為宜行孔廢鄭,於是諸儒爭難蜂起,卒行鄭學。 及明皇自注,遂用十八章為定,先儒皆以為孔氏避 秦禁而藏書,臣竊疑其不然。何則?秦科斗之書,廢絕 已久,又始皇三十四年始下焚書之令,距漢興纔七 年耳。孔氏子孫豈容悉無知者,必待共王然後乃出。 蓋始藏之時,去聖未遠,其書最真,與夫他國之人轉 相傳授,歷世疏遠者,誠不侔矣。且《孝經》與《尚書》俱出 壁中,今人皆知《尚書》「之真,而疑《孝經》之偽,是何異信 膾之可啗,而疑炙之不可食也?」嗟乎!真偽之明,皎若 日月,而歷世爭論,不能自伸,雖其中異同不多,然要 為得正,此學者所當重惜也。前世中《孝經》多者五十 餘家,少者亦不減十家,今祕閣所藏,止有鄭氏、明皇 及古文三家而已,其古文有經無傳。案孔安國以古 文時「無通者,故以隸體寫《尚書》而傳之。」然則《論語》《孝 經》不得獨用古文,此蓋後世好事者用孔氏傳本,更 以古文寫之,其文則非,其語則是也。夫聖人之經,高 深幽遠,固非一人所能獨了,是以前世並存百家之 說,使明者擇焉,所以廣思慮、重經術也。臣愚,雖不足 以度越前人之胸臆,闚望先聖之藩籬,至於時有所 見,亦各言爾志之義,是敢輒以隸寫古文,為之指解。 其今文舊注有未盡者,引而伸之,其不合者,易而去 之,亦未知此之為是,而彼之為非。然《經》猶的也,一人 射之,不若眾人射之,其為取中多矣。臣不敢避狂僭 之罪,而庶幾於先王之道萬一有所補焉。

范祖禹古文孝經說一卷

按祖禹進序古文孝經二十二章與尚書論語同出於孔氏壁中歷世諸儒疑眩莫能明故不列於學官今文十八章自唐明皇為之注遂行於世二書雖大

同而小異,然得其真者,《古文》也。臣今竊以古為據,申 之以訓說,雖不足以明先王之道,庶幾有萬一之補 焉。臣謹上。

朱子孝經刊誤一卷

按朱子孝經刊誤跋尾熹舊見衡山胡侍郎論語說疑孝經引詩非經本文初甚駭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為信而孝經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書質

之沙隨程可久丈。程答書曰:「頃見玉山汪端明,亦以 為此書多出後人附會,於是,乃知前輩讀書,精察其 說,固已及此。又竊自幸有所因述,而得免於鑿空妄 言之罪也。因欲掇取他書之言可發此書之旨者,別 為外傳,顧未敢耳。《語錄》《孝經》非聖人之言,且如先王 有至德要道,此是說得好處。然下面都不曾說得切」 要處著,但說得孝之效如此。如《論語》中說孝,皆親切 有味,都不如此。「士庶人」章說得更好,只是下面都不 親切。陳氏曰:「《抱遺經》於千載之後,而能卓然悟疑辯 惑,非豪傑特起獨立之士,何以及此?後學所不敢倣 傚,而亦不敢擬議也。」

史繩祖注解孝經一卷

按魏了翁題跋朱文公著孝經刊誤公之子在嘗舉元槁以遺余余既鋟梓與學士共之史慶長又以告余曰昔者繩祖嘗集先正名賢孝經註解今願得刊

誤為之章指。余舉以𢌿之。俾得彙次成編。則又以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