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直卿《孝經本旨》。及所輯《洙泗論孝》合為一書。嗚呼。此 民生日用之常。后王降德之本而由之不知觀是書 者。其亦知所發哉。

陸秀夫編正孝經刊誤一卷

按秀夫後序孝經一書古文不可得而考見所可考者漢世藝文志顏氏劉氏司馬氏編次之文而已要之皆古文之舊也秀夫幼而讀之莫覺其非長而疑

「焉。涉獵載籍,罔非是是,莫敢有所與。既入仕,濫次西 藏勾當,得朱元晦《刊誤》一編而玩味之,夫然後心目 開朗,欣欣然若有所得。於是與在館諸同志,因元晦 之議,從而刪削次第之。然非敢以粟絲己意,妄有所 參涉於其間,以得罪於先正,庶幾是經燦然可復,而 元晦刊正之功不泯,聖世以孝治天下之化,或不能 無少助」云。陸秀夫識。

元吳澄校正孝經定本一卷

按吳澄題辭詳孝經之為書肇自孔曾一時問答之語今文出於漢初謂悉曾氏門人記錄之舊已不可知武帝時魯共王壞孔子宅於壁中得古文孝經以

為秦時孔鮒所藏,昭帝時魯國三老始以上獻劉向、 衛宏,蓋嘗手校。魏晉以後,其書亡失,世所通行,惟《今 文孝經》十八章而已。隋時有稱得《古文孝經》者,其間 與今文增減異同,率不過一二字,而文勢曾不若今 文之從順。以許慎《說文》所引及桓譚《新論》所言考正, 又皆不合,決非漢世孔壁中之古文也。宋大儒司馬 公酷尊信之,朱子《刊誤》亦據古文,未能識其何意。今 觀邢氏《疏說》,則古文之為偽審矣。又觀朱子所論,則 雖今文亦不無可疑焉者。疑其所可疑,信其所可信, 去其所當去,存其所當存,朱子意也。故今特因朱子 《刊誤》,以今文、古文校其同異,定為此本,以俟後之君 子。

按張恆跋吳先生隱居臨川山中大臣薦之授文翰之職未行促命下驛遣上京師會有求為代者先生即南還今年夏次廣陵郡學訪道諏經者日至恆往

受業焉。恆嘗問:「《孝經》何以有今文古文之別?」先生曰: 「黃帝時,倉頡始造字,周宣王時,史籀因倉頡字更革 為大篆;秦始皇時,李斯因史籀字更革為小篆倉頡 字謂之古文。秦人以篆書繁難,又作隸書,取其省易, 專為官府行文書而設。自此人趨簡便,習隸者眾,習 篆者寡,公私通行,悉是隸書。經火於秦,而復出於漢」, 當時傳寫,只用世俗通行之字。武帝時,魯共王壞孔 子屋壁,得孔鮒所藏《書》《禮》及《論語》《孝經》,皆倉頡古文 字,後人稱《漢書》隸書,傳寫之經為今文,以相別異云 爾。古文書孔安國獻之,遭巫蠱事,不及施行。安國沒 後,其書無傳。東萊張霸詭言受古文書,成帝時徵至 校其書,非是。《漢志》所載《武成》之詞,即張霸偽《古文書》 也。東晉梅賾於伏生《今文書》外增多二十五篇,今行 於世,果真孔壁所藏者乎?《古文禮》五十六篇,內十七 篇與今文《儀禮》同,餘三十九篇謂之逸禮。鄭元注《儀 禮》《禮記》屢嘗引用,孔穎達作疏之時猶有,後乃燬於 天寶之亂。古文《論語》二十一篇,與《魯論語》《齊論語》為 三,古文《孝經》二十三章,與《今文孝經》為二,魏晉而後 不存。隋人以《今文孝經》增減數字,分析兩章,又偽作 一章,名之曰《古文孝經》。其得之也,絕無來歷。左驗《隋 經籍志》及唐開元時集議,顯斥其妄。邢昺《正義》具載, 詳備可考。司馬溫公有《古文孝經指解》,蓋溫公資質 厚重,於《孝經》今文尚且篤信,則謂古文尤可尊也,而 不疑「後出之偽。朱子識見高明,《孝經》出於漢初者,尚 且致疑,則其出於隋世者,何足深辨也?而《刊誤》姑據 溫公所注之本,非以古文優於今文而承用之也。」恆 又問:「《孝經》果可疑乎?」先生曰:「朱子云:『《孝經》出於漢初, 《左氏》未盛行之時,不知何世何人為之也』。竊謂《孝經》 雖未必是孔門成書,然孔鮒藏書時已有」之,則其傳 久矣。禮家有七十子之後弟子所記,二戴《禮記》諸篇, 多取於彼,其間純駁相雜。《公穀左氏》等書,稱道孔子 之言者亦然。《孝經》殆此類也,亦七十子之後之所為 爾。中有格言,朱子每於各章注出,而小學書所纂《孝 經》之文,其擇之也精矣,朱子曷嘗盡疑《孝經》之為非 哉?學者豈可因後儒之傅會而廢先聖之格言也。他 日,先生之子文謂小年讀《孝經》時,先生整齊諸說,歸 於至當,附入己見,補其不足𢌿!文肄之,恆於是借觀 舊稿,就以筆受請於先生。先生曰:「此往年以訓穉子, 不欲傳之,故未嘗示人也。」恆再三請,乃許,就得錄本, 而求者沓來,應之不給。同門諸友共為鋟木以公其 傳,而所聞師說,並記於其後云:「大德癸卯十月甲寅 朔,門人河南張恆記。」

董鼎孝經大義一卷

按熊禾序孔子之學惟曾氏得其宗曾氏之書有二曰大學曰孝經經傳章句頗亦相似學以大學為本行以孝經為先自天子至庶人一也堯典一篇大學

《孝經》之準也。自「克明峻德」以至「親睦九族」,極而百姓 之昭明,萬邦之於變,《大學》之序也。孝之為道,蓋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