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8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於親睦九族之中矣。何也?一本故也。自是舜以克孝

而徽五典,禹以致孝而敘彝倫,伊尹述成湯之德,一 則曰「立愛惟親」,二則曰「奉先思孝」,人紀之修,孰大乎 是?文、武、周公帥是而行,備見於《禮記》所載,上而宗廟 之享,下而子孫之保,其為孝蔑有加焉。功化之盛,至 使四海之內,人人親其親,長其長,一鱗毛、一芽甲之 微,無不得所。嗚呼!二帝三王之教可謂大矣,《孝經》一 書,即其遺法也。世入《春秋》,皇綱解紐,孔子傷之,三復 昔者明王孝治之言,思之深,望之切矣。誠使天子公 卿躬行於上,凡禮樂刑政之具,壹是「以孝為本。」則斯 道也,固天性之自然,人心之固有。一轉移間,王道顧 不易易乎?惜也,徒托之空言,而僅見於門人記錄之 書也。書存而道可舉,雖不能行之一時,猶可詔之來 世。今此經之可考者,不過《漢·藝文志》而已。而其篇次, 則顏注古文二十二章,孔壁所藏本也。今文一十八 章,河間王所得顏芝本而劉向之所參較者也。要之 出於諸儒附會,皆非曾氏門人所記舊文矣。唐元宗 《開元敕議》,意非不美,而司馬貞淺學陋識,並以「閨門」 一章去之,卒啟元宗無禮無度之禍。而其所製序文, 至以禮為外飾之所資,仁義為後來之漸有。不知所 謂「因心之孝」者,果何所因,而又何自而萌乎?學之不 講,德之不修,一至於此。桓桓文公特起南夏,平生精 力用功,《易》《四書》為多。至此書則僅成《刊誤》一編,注釋 大義,猶有所未及噫!人子不可斯須忘孝,則此經為 天子至庶人一日不可無之書,章句已明而文義猶 闕,顧非一大欠事乎?蓋嘗有志,彙集諸家傳注以明 一經而未果。一日,余友胡庭芳攜其高弟董真卿訪 予雲谷山中,手攜《孝經大義》一書,取而閱之,則其家 君深山先生、董君季亨父所輯也。其書為初學設,故 其詞皆明白而切實,熟玩之,則義味精深,又有非淺 見謏文所能窺者。族兄明仲敬為刊之書塾,以廣其 傳。此豈惟學者修身齊家之要,而有國有天下者亦 豈能外是而他有化民成俗之道哉?噫、滕五十里國 耳,其君一用之,至於四方草偃風動,一時行事,猶班 班有三代之風,學問之功用固如此,晉武、魏文亦天 資之美者,惜諸臣無識,不能有以啟道而充大之。悠 悠天壤,此《經》之廢,蓋千五百餘年,人心秉彝,極天罔 墜,豈無有能講而行之者?誠有以二帝三王之心為 心,則必以二帝三王之教為教矣。仁,人心也。學所以 求仁,而孝則行,仁之本也。《語》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 仁。」愚何幸,身親見之。歲在乙巳陽復之月,前進士武 夷熊禾序,峕大德之九年也。

明呂維祺孝經本義一卷

按維祺自序孝經繼春秋作蓋堯舜以來帝王相傳之心法而治天下之大經大本也此義不明而天下無學術矣學術荒而天下無德教矣韓愈有言堯以

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湯、文、武、周公、孔子,而不言 是為何物。程子曰:傳孔子之道者,曾子一人而已,而 不言所傳為何事,《孝經》非孔子之傳曾子者乎?今夫 天地,渾然氣耳,而天地之性存焉。元氣混沌,孝在其 中。父子之道,天性也。性之德有四,而仁為長;大倫有 五,而仁之於父子為切;人之行有百,而孝為原。大哉 「孝乎!天不得無以為經,地不得無以為義,人不得無 以為行,帝不得無以治天下國家。」昔者堯之時雍本 於親睦,舜之風,動,本於克諧,以至三代帝王,莫不以 孝為治天下之本。世衰道微,大義日晦。孔子欲以此 道治天下,而道不果行,乃作《孝經》以傳曾子。意者謂 堯舜以來相傳之心法,與治天下之大經大本,不可 一日不明於天下後世。而曾子篤實有孝行,故傳曾 子以遞傳於今,其意與《春秋》相表裡。乃或火於秦,紛 於漢、唐,偽於炫、邵,黜于安石。于是訓詁家各書所見, 非狃承學,即爭竄《易》。不然,亦祗於家庭問視之一節 求之,而不知其為帝王相傳之心法,與治天下之大 經大本,遂使本旨大義,愈不明於天下後世而明王 之治,罔聞富強,刑名之學,競起邪慝禍亂。嗚呼!有如 天子躬行此道於上,公卿輔之,以教諸侯大夫士庶 人,即堯舜之時雍風動,豈在遠哉?惜乎徒托之空言, 而不獲實見諸行事也。故孔子自言曰:「吾志在《春秋》, 行在《孝經》。」夫五經不可無《春秋》,猶法律之不可無斷 例也。「《春秋》不可無《孝經》,猶洪水之疏瀹決排,不可不 歸諸海也。」子輿氏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春秋》成而亂 臣賊子懼,《孝經》成而察於天地,通於神明,光於四海, 其道一也。大哉孝經乎!參兩儀,長四德,冠五倫,綱維 百行,總會六經,繼二帝三王之統,以傳天下後世。然 則堯、舜之傳是,孔、曾之傳宗,其物事,蓋可」思已。昔元 隱士鈞滄子嘗言,聖人之經,安得竟廢不行?五百年 必有明王在上,興起振作,表章是經。今天子天縱大 孝,同揆堯、舜,而拳拳諭士人習《孝經》。以宋黜《孝經》之 年計之,適符五百之斯,豈非天哉!愚不敏,學識淺昧, 猥以沉淹,潛貫有年,乃敢折衷群言,竊取大義,蓋欲 發明孔子傳堯、舜以來相傳之心法,與治天下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