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85

此页尚未校对

經大本,而不規規于「家庭問視」之一節,或以孔曾傳 孝之本旨大義,不甚刺謬,而於經文一字不敢移易, 慎之也!誠躬逢聖天子,特加意表章,頒之學官,而躬 行於上,以明教化於下。由是大義明而學術正,學術 正而德教興。天地之氣,吾之元氣;天地之性,吾之至 性;堯舜之「親睦克諧,吾本也;堯舜之欽明溫恭,吾本 之本也。」則凡古明王之以孝治天下者,其仰參天經, 俯察地義,幽通神明,遠光四海,皆不越因心得之,而 又何屑乎富強,何繁乎刑名,何憂乎邪惑禍亂?明乎 此,而帝王治天下大經大本,與其所以相傳之心法, 庶不晦於天下後世,而學者之從事於孔、曾之《傳》者, 亦可以知所本矣。

孝經部彙考三

《漢書藝文志》

孝經

《孝經古文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師古曰:「劉向云『古 文字也。《庶人章》分為二也,《曾子敢問》章為三,又多一 章,凡二十二章』。」

《孝經》一篇。十八章:「長孫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 《長孫氏說》二篇。」

《江氏說》一篇。

《翼氏說》一篇。

《后氏說》一篇。

《雜傳》四篇。

《安昌侯說》一篇。

《五經雜議》十八篇。《石渠論》:

《爾雅》三卷二十篇。張晏曰:爾,近也。雅,正也。

《小爾雅》一篇,《古今字》一卷。

《弟子職》一篇。應劭曰:「管仲所作,在《管子》書。」

《說》三篇。

凡《孝經》十一家,五十九篇。

《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 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興,長孫氏、博士江 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 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父母生之,續莫 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臣瓚曰:《孝經》云「續莫大焉」,而諸家之說各不安處 之也。師古曰:「桓譚《新論》云古《孝經》千八百七十二字, 今異者四百餘字。」

《隋書經籍志》

孝經

《古文孝經》一卷。孔安國傳,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本 《孝經》一卷。鄭氏注梁有馬融、鄭眾注《孝經》二卷,亡 《孝經》一卷。王肅《解》。梁有魏散騎常侍蘇林、吏部尚 書何晏、光祿大夫劉卲、孫氏等,注《孝經》各一卷,亡 《孝經解讚》一卷。《韋昭解》。

《孝經嘿注》一卷。《徐整注》:

《集解孝經》一卷。《謝萬集》。

《集議孝經》一卷。晉中書郎荀勗撰。亡。

《集議孝經》一卷。晉東陽太守袁敬仲集。梁有《孝經 皇義》一卷,宋均撰;又有晉給事中楊泓、處士虞槃佐 孫氏、東陽太守殷仲文、晉陵太守殷叔道、丹陽尹車 引孔光各注《孝經》一卷,荀勗注《孝經》二卷,宋何承天、 費沈、齊光祿大夫王元載、國子博士明僧紹、梁五經 博士嚴植之、尚書功論郎曹思文、羽林監江係之、江 遜等注《孝經》各一卷,釋慧始注《孝經》一卷,《陶弘景集 注孝經》一卷,諸葛循《孝經序》一卷,亡。

《孝經》一卷。釋慧琳注。梁有晉穆帝時《晉孝經》一卷, 武帝時送總明館《孝經講議》各一卷,宋大明中東宮 講,齊永明三年東宮講,齊永明中諸王講及賀瑒講 議《孝經義疏》各一卷,齊臨沂令李玉之為始興王講 《孝經義疏》二卷,亡。

《孝經義疏》十八卷。梁武帝撰。梁有《皇太子講孝經 義》三卷,天監八年《皇太子講孝經義》一卷,梁簡文《孝 經義疏》五卷,蕭子顯《孝經義疏》一卷,亡。

《孝經敬愛義》一卷。梁吏部尚書蕭子顯撰。

《孝經私記》四卷。無名先生撰。

《孝經義》一卷。

《孝經義疏》一卷。趙景韶撰。

《孝經義疏》三卷。皇侃撰。

《孝經私記》二卷。周弘正撰。

《千文孝經述義》五卷。劉炫撰。

《孝經講疏》六卷。徐孝克撰。

《孝經義》一卷。梁揚州文學從事太史叔明撰。梁有 《孝經》《元孝經圖》各一卷,《孝經孔子圖》二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