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90

此页尚未校对

晁氏曰:何休稱「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信斯言也,則《孝經》乃孔子自著者也。今其首章云「仲尼居,曾子侍」 ,則非孔子所著明矣。詳其文書,當是曾子弟子所為書。柳宗元謂《論語》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參不然,蓋曾氏之徒樂正、子春、子思相與為之耳。余於《孝經》亦云。

陳氏曰:今世所行本也。始刻石太學,御八分書,末有祭酒李齊古所上表及答詔,且具宰相等名銜。實天寶四載,號為《石臺孝經》。乾道中,蔡洸知鎮江,以其本授教授沈必豫、熊克,使刻石學宮,云歐陽公《集古錄》無之,豈偶未之見耶?家有此刻,為四大軸,以為書閣之鎮。按《唐志》作《孝經制旨》。

元行沖《孝經疏》 卷。

《崇目總目》:明皇既作「註』,故行沖奉詔作疏。

《孝經正義》三卷。

《崇文總目》:皇朝翰林侍講學士邢昺等撰。初,世傳行沖疏外,餘家尚多,皆猥俗褊陋,不足行遠。咸平中,詔昺及杜鎬等集諸儒之說而增損焉。

司馬君實「《古文孝經指解》一卷。」

自序,「先儒皆以為孔氏避秦禁而藏書,愚切疑其不然。何則?秦世科斗之書,廢絕已久,又始皇三十四年始下焚書之令,距漢興纔七年耳。孔氏子孫豈容悉無知者,必待恭王然後乃出。蓋始藏之時,去聖未遠,其書最真,與夫他國之人轉相傳授,歷世疏遠者,誠不侔矣。且《孝經》與《尚書》俱出壁中,今人皆知《尚書》之」 真而疑《孝經》之偽,是何異信膾之可啗,而疑炙之不可食也。

晁氏曰:《古文》蓋孔惠所藏者,與顏芝《十八章》大校相似,而析出三章,又有《閨門》一章,不同者四百餘字。劉向校書以《十八章》為定,故世不大傳。獨有孔安國註,今亡。然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推此言之,未必非真也。司馬公為之指解,并音《中興藝文志》。自唐明皇時,議者排毀古文,以《閨門》一章為鄙俗,而古文遂廢。國朝司馬光始取古文為指解。

陳氏曰:按《唐志》《孝經》二十七家。今溫公序言「祕閣所藏,止有鄭氏、明皇及古文三家而已。」 古文有經無傳,以隸體寫之,而為之《指解》。仁宗朝表上之。

王介甫《孝經解》一卷。

晁氏曰:經云「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 ,而《孟子》猥曰「父子之間不責善」 ,夫豈然哉?今介甫因謂當不義則諍之,非責善也。噫!不為不義即善矣,阿其所好,以巧慧侮聖人,之言至此,君子疾夫!

范淳夫「《古文孝經說》一卷。」

晁氏曰:元祐中侍經筵時所上。

晦庵《孝經刊誤》一卷。

中興藝文志刊誤謂今文六章古文七章以前為

經,後為傳經之首,統論孝之終始,乃敷陳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而其末曰:「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其首尾相應,文勢聯貫,實皆一時之言。而後人妄分為六七,又增《子曰》及《詩》《書》之文以雜乎其間。今乃合為一章,而刪去《子曰》者二,引《書》者一,引《詩》者四,凡六十一字,以復經文之舊,又指《傳》文之失,刪去「先王見教」 以下凡六十七字,「以順則逆」 以下凡九十字,餘從古文。

《跋尾》云:「熹舊見衡山胡侍郎《論語說》,疑《孝經》引《詩》非經本文,初甚駭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為信,而《孝經》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書質之沙隨程可久丈。程答書曰:『頃見玉山汪端明,亦以為此書多出後人附會,於是乃知前輩讀書精察其論固已及此,又竊自幸有所因述,而得免於鑿空妄言之罪也。因欲』」掇取他書之言。可發此書之旨者,別為《外傳》。如冬溫夏凊、「昏定晨省」 之類,即附始于《事親》之傳。顧未敢耳。語錄《孝經》,疑非聖人之言。且如「先王有至德要道」,此是說得好處,然下面都不曾說得切要處著,但說得孝之效如此。如《論語》中說孝,皆親切有味,都不如此。「士庶人」章說得更好,只是下面都不親切。陳氏曰:「抱《遺經》於千載之後,而能卓然悟疑辯惑,非豪傑特起獨立之士,何以及此?後學所不敢倣傚,而」亦不敢擬議也。

張無垢《孝經解》一卷。

中興藝文志九成依今文為解其謂人各有入道

《處曾子》則「由孝而入」 ,亦名言也。

黃勉齋《孝經本旨》一卷。

中興藝文志幹繼熹之志輯六經論孟之言孝者

為一書,釐為二十四篇,名為《孝經本旨》。

馮椅「《古孝經輯註》 卷。」

中興藝文志椅祖朱氏刊經文所引詩書之妄而

《傳》則盡刪其所託曾、孔答問與其增益之辭,為《古孝經輯註》,并引蔡氏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