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9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孝經部藝文一

《曾參贊》
唐·蘇頲

百行之極,三才以教。聖人「敘經,曾氏知孝。全予手足, 動斯容貌。事君事親,是則是效。」

《科斗書後記》
韓愈

愈叔父當大曆世,文辭獨行中朝,天下之欲銘述其 先人功行,取信來世者,咸歸韓氏。於時李監陽冰獨 能篆書,而同姓叔父擇木善八分,不問可知其人,不 如是者,不稱《三服》。故三家傳子弟往來。貞元中,愈 事董丞相幕府於汴州,識開封令服之者陽冰子,授 余以其家科斗《孝經》《漢衛宏官書》兩部,合一卷。愈寶 蓄之而不暇學。後來京師,為四門博士,識歸公。歸好 古書,能通之。愈曰:「古書得其據依,蓋可講。」因進其所 有書,屬歸氏。元和來,愈亟不獲讓,嗣為銘文薦道功 德。思凡為文辭,宜略「識字。」因從歸公乞觀二部書,得 之,留月餘,張籍令進士賀拔恕寫以留愈蓋得十四 五而歸,其書歸氏。十一年六月四日右庶子韓愈記

《孝經臺賦》
張昔

孝為行先,教實理本。故元宗探《宣尼》之旨,窺聖理之 閫,爰索隱以鉤深,或詞約而意遠。然後勒睿旨於他 山之石,樹崇臺為儒林之苑。天文煥發,知孝道之克 宣;微旨高懸,示仁風之已返。上崇君德,下達人情,王 猷玉潤,帝典金清。誼雖刑於子道,理實暢乎家聲。施 之於人,風俗可移於孝理;懸之於教,日月方比於貞 明。不然,何以卓爾孤標,介然守正。金字累累以條貫, 銀鉤歷歷而交映。故嚮之者修睦,就之者起敬。斯乃 示生民之大端,仰高山之景行。至哉聖化,本本元元。 酌其旨而薄俗可厚,毗於政而理道可敦。故德以順 民為大,而治以肅教為尊。非無《詩》《書》,殆務陳其行本; 非無貴賤,必願宗其化源。且高而不「危者尚乎臺,磨 而不磷者莫如石。」揭貞質於庠序,殊祕府之竹帛。諒 乃侔天地而始終,豈特垂載祀於千百。靜而繹思,文 固在茲。一人有作,比屋允釐。覽君君臣臣之間,則心 乎愛矣;於尊尊卑卑之道,則學而知之。矧乎雕琢成 章,區分式序。方隅而不失其正,篇次而各得其所。《三 千子》之鼓篋,邈矣具瞻;十八章之箴規,觸之備舉。乃 知孝理馨香,有時而彰,不壞不朽,化被無疆。所以播 鴻休於玉葉,表嗣子於明王。故曰:「孝者天之經也。」宜 乎配地久而天長。

《進古文孝經指解表》
宋·司馬光

「聖人之德,莫加於孝,猶江河之有源,草木之有本,源 遠則流大,本固則葉繁。」祕圖所藏古文《孝經》,先秦舊 書,傳注遺逸,孤學堙微,不絕如線。妄以所聞為《指解》 一卷云云。

《孝經說》
范祖禹

《孝經》「道之根本,學之基址。其言近,其旨遠,其守約,其 施博。自微至顯,自小至大。自身體髮膚愛之,至於嚴 父配天;自親生之膝下,至於天下和平。自事父母,至 於天地明察。通神明,光四海。充其道者,舜、文王、周公 是也。」

《進尚書孝經解劄子》
文彥博

臣伏以皇帝陛下間日御邇英閣,令講官講《尚書》,又 閣之南壁張《孝經圖》,出入觀覽,有以見陛下祖述堯 舜,憲章文武,以至德要道孝治天下。臣今輒於《尚書》 諸篇中節錄十篇,及《孝經》諸章中節錄六章進上,以 備禁中清閒之暇研究意味。或時令講官節錄疏義 進入,上資聖德稽古求治之意。

《孝經圖劄子》
前人

臣以官忝師保,得侍邇英,伏睹閣中有仁祖命學士 蔡襄所書《孝經圖》,張於南壁,以便觀覽。有以見仁祖 孝德在躬,推廣以及天下。恭以皇帝陛下天資聖德, 行在《孝經》,嘗聞令講官備錄經義,進於禁中,臣伏望 陛下日省而時思之。

《鄭居士手寫古文孝經跋》
真德秀

自唐元宗御註《孝經》出世,不復知有古文。先正司馬 公作為指解,太史范公復為之說,於是學者始得見 此經舊文。然誦而習之者蓋鮮,況能服而行之者乎? 居士鄭公,居其父喪時,手抄此經,遵守惟謹,可謂篤 志力行之士。方其落筆時,用紙蓋不暇精擇,此豈有 意於傳哉?距今八十有五年,蠹蝕之餘,墨色如新,使 人捧玩起敬,為善之不可揜類若此。嗚呼!昔人於其 先一器一物,猶謹而藏之,況此編居士之心志在焉! 主簿君孝且賢,寶之以傳於後,使鄭氏子孫世為篤 孝之門,豈不休哉!主簿名堯佐云

《代皇子謝賜御書孝經十六句表》

王應麟

臣某言:「伏蒙聖慈賜臣御書《孝經》十六句者。」睿謨垂 裕,夙承父訓之嚴;神畫流恩,備舉聖經之要。因心立 教,拭目知榮。臣某惶懼惶懼,頓首頓首。惟夫子之發 微言,為曾參而陳孝道。首述君親之事,謹始及終,復 虞富貴之移。戒危與溢,身行口言之無失,天經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