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0 (1700-1725).djvu/100

此页尚未校对

《易也弧》,唐大理評事,亦不詳何時人。

洪邁曰:「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諸經獨有《書》,雖傳記雜言,未可盡信,然要歸與他人不同矣。于《易》則有《傳》,于《詩》則有《序》,而《毛詩》之序子夏授高行子,四傳而至小毛公,或云傳曾申,五傳而至大毛公。于《禮》則有《儀禮喪服傳》一篇,于《春秋》所云不能贊一辭,蓋亦嘗從事于斯矣。《公羊》高實受之于子夏,穀梁赤者,《風俗通》亦」 云:子夏門人。于《論語》,則鄭康成以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後漢徐防上疏云:「《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于子夏。斯其證云。」 按:洪氏明申子夏傳經之功,可謂得其要矣。《韓非子》:自孔子之死,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而子夏之門人,若高行子曾、申公羊高、穀梁赤傳《詩》及《春秋》者,反不與焉,不得其解也。

程迥曰:「《子夏易傳》,京房為之箋,先儒疑非卜商也。近世有陋儒,用王弼本為之注,鄙淺之甚,亦托云子夏。凡先儒所引《子夏傳》,此本皆無之。熙寧中,房審權萃訓詁百家,凡稱子夏者,乃取後贋本。」 章如愚曰:「《子夏易傳》,竊意非古所傳。觀其書不依古易經次,乃遵費氏、鄭氏、王氏所合《彖》《象》《文言》于爻下而傳之。」

趙汝梅曰:「孫坦疑《子夏傳》為杜子春之學。按杜欽、杜鄴與鄧彭祖、王商、萬章、禽慶,皆字子夏,二杜于《易》未聞師授,孫氏之論,尚為可疑。惟彭祖傳梁丘之學,如以子夏為彭祖,猶有彷彿;以為欽、鄴,則無所㨿。」 王應麟曰:「帝乙歸妹,《子夏傳》謂湯之歸妹也。京房載湯嫁女之辭曰:『無以天子之尊而乘諸侯,無以天子之富』」 而驕諸侯。陰之從陽,女之順夫,本天地之義也。往事爾夫,必以禮義。荀爽《對策》引《帝乙歸妹》,言湯以娶禮歸其妹于諸侯也。張說《鄎國公主銘》云:「帝唐降女,天乙歸妹。」

按子夏《易傳》見于《隋經籍志》,止二卷,《釋文序錄》止三卷爾。至宋《中興書目》益為十卷,而今本多至十一卷,不獨篇第悉依王弼,并其本亦無異辭。考陸氏《釋文》所引,如《屯》六二,「乘馬班如」,「乘」音繩,班如,相牽不進貌;《比傳》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故曰「比。」《小畜》九五,「有孚攣如」,「攣」作「戀」,思也;上九「月幾望」作「近望」;《履》九四「愬愬」,恐懼貌。《泰》六四「翻翻」,輕舉貌。上六「城復于隍」作「堭。」《大有》九四「匪其彭」作「旁」,《謙》卦作「嗛」,云二謙也。《豫》六三「旴」作「紓」,九四「盍簪疾也。」《噬嗑》九四「胏」作「脯。」《賁》六五「束帛戔戔」作「殘」,「殘」傳云五匹為束。三元二纁象陰陽。《復》上六「有災《眚》」,《傳》云,「傷害曰災,妖祥曰眚。」《頤》六二「拂經」作「弗」,云「輔弼也。」六四「逐逐」作「攸攸。」《坎》上六,「寘于叢棘」「寘」作「湜。」《離》六五戚作嘁。咨慚也。《咸》初六「拇」作《遯》上九《傳》云「肥饒裕。」《晉》九四「鼫鼠」作「碩」,《明夷》六二「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夷》作《睇》,《傳》云「旁觀曰睇」,《拯》作《抍》。《睽》六二「其牛掣」作《契》,《傳》云「一角仰也。」《夬》九四「牽」作《掔》,《姤》初六「柅」作《鑈》,九五「包」作《苞》。《困》九四「徐徐」作《荼》,《荼》《傳》云「內不定之意。」《井》九二《鮒》,《傳》謂「蝦《蟆》」,六四《井甃》,《傳》云「修治也。」《豐》九三《沛》,《傳》云「小也」,《沬》,《傳》云「星之小者。」《旅》九四「資斧」作。《齊斧既濟》。六二「茀」作,《髴》。六四「繻有衣」,「袽」繻作。「袽」作「茹」,今文皆不然。又王氏《困學紀聞》引《泰六五傳》云「湯之歸妹也。」今亦無之。且書中引《周禮》《春秋傳》,其偽不待攻而自破矣。

又按:「孫坦疑是杜鄴,徐幾,趙汝梅疑是鄧彭祖,蓋兩人俱字子夏」 也。然繹其文義,總不類漢人文字,并不類唐人文字,謂為張弧所作,恐非今本。

《周易子夏》十八章,偽本一卷。《崇文總目》三卷。

按:《紹興闕書目》亦有之,《五行家言》托名「子夏」 ,尤不倫矣。

漢淮南王《劉安道訓》。《漢志》二篇。劉向《別錄》《七略》。作 十二篇。

劉向曰:「《九師道訓》者,淮南王安所造。王聘善為《易》者九人,從之采獲,故中書著為《淮南九師書》。」 王通曰:「壽春有八公山,正安所延致客之所,傳記不見姓名,而高誘序以為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人。」

何喬新曰:「九師之《易》,王通以為《易》道因之而微」 ,則無資于聖經可知。

按陸氏《釋文》,于《需》《蠱》《遯》《損》諸卦,其所引稱師者,當即《九師》本,而《鴻烈解》引《易》曰:「《剝》之不可遂盡也,故受之以復。」 此則《道訓》之《序卦傳》文矣。

《田何易傳》。

《漢書》: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