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0 (1700-1725).djvu/115

此页尚未校对

王洙《周易言象外傳》:《宋志》「十卷。」

《宋史》:「王洙字原叔,應天宋城人。」

《古易》:《宋志》「十二卷。」

葉夢得曰:「吾嘗于睢陽王原叔家得古《易》本,自乾《坤》而下,分《咸》《恆》為二篇,但有六爻之文,如《乾坤》首言『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之類。至《𦅸辭》《彖辭》《大象》《小象》《序卦》《說卦》《雜卦》《文言》與今上、下《繫辭》皆別為卷。今本各以《彖》《象》之辭繫每卦之下,而取孔氏之傳謂之《繫辭》者,王輔嗣之誤也。」

范仲淹《易義》一卷。存闕

按:范公《易義》載集中,僅存「《乾》《咸》《恆》《遯》《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萃》《升》《困》《并》《革》《鼎》《震》《艮》《漸》《豐》《旅》《巽》《兌》二十七卦。」

張公裕《周易注解》。

《范純仁墓誌》曰:「公裕,字益孺,蜀之江源人。皇祐中進士甲科。于書無所不讀,而于《詩》《易》《春秋》尤能究達其義,各為之注解,共三十三卷。」

楊繪《易索蘊》。

范祖禹志墓曰:「楊繪字元素,漢州綿竹人。治經學,尤長於《易》《春秋》。皇祐五年進士第二人,終天章閣待制。」

陳希亮《鉤隱圖辨》一卷「制器尚象論」《通志》一卷。俱佚

《東都事略》:「陳希亮字公弼,眉州青神人。天聖中,舉進士,歷京西、京東轉運使。」

胡一桂曰:希亮長於《易》,謂韓康伯著《十三象》,徒釋名義,莫得尚象之制,故作論以明之。

周孟陽《易義》。《通志》一卷。

《宋史》:「周孟陽字春卿。」

黃晞《易義》。《通志》十卷。

《長編》:「嘉祐元年十一月,黃晞為太學助教致仕。晞少通經,聚書數千卷,學者多從之游。著《聱隅書》十卷,自號聱隅子。慶曆中,石介在太學,遣諸生以禮聘召,不至。至是樞密使韓琦表薦之,受命一夕而卒。」

掌禹錫「《周易集解》十卷,《周易流演遁甲圖》」一卷

《長編》:「至和元年,禹錫以太常少卿掌集賢院。嘉祐三年,以光祿卿直祕閣。」

歐陽修《易童子問》《宋志》三卷。

朱子曰:「歐陽作《易,童子問》,正王弼之失數十事,然因圖書之疑,并《繫辭》不信。」 此是歐公無見處。

鮑極《周易重注》。《宋志》「十卷。」

朱震曰:鮑極論卦變之義曰:遯,陰長之卦,邪道並興,聖人易一爻而成《無妄》,欲以正道止其邪也。

葉昌齡《周易圖義》。《宋志》「二卷。」未見

《中興書目》二卷治平中葉昌齡撰,以劉牧《鉤隱圖》之失,遂著此書,凡四十五門。

王晳「《周易衍注》四卷,《周易綱旨》二十篇。」俱佚

胡一桂曰:「晳為兵部郎中、集賢校理。」

薛溫其《易義》。

按:薛氏《易》說,散見《周易義海》,皆引唐事以為之證,當屬宋初人。

陳良獻《周易發隱》。《宋志》「二十卷。」

胡一桂曰:「《周易發隱》二十卷,嘉祐中良獻自序云,第一卷首序乾坤,至十二卷有疑義者輒著於篇,所以尊卦德也。自第十三卷至末,明天地之數,陰陽五行之變,所以終其要也。」

周惇頤《易通》一卷。即《通書》。

《東都事略》:「周惇頤字茂叔,舂陵人。倡明道學,著《通書》行于世。」

邵雍「《古周易》八卷。」《宋志》無《周易》《會通因革》有之。未見

《宋史》:「雍字堯夫,河南人。」

鄭夬《周易傳》。《通考》十三卷,《讀書志》《玉海》俱作十二 卷,《宋志》不列《易傳》。別著《時用書》十二卷,《明用書》九卷, 《易傳繫》三卷,《易傳辭後語》一卷。

邵伯溫曰:「先君《易》學,微妙元深,不肖所不得知也。」 大名王天悅嘗從學,早死。鄭夬賂其僕,于臥內竊得之,遂以為己學。入京師,補國子監解。試策問八卦次序,夬以所得之說對。有司異之,擢在優等登第。

張載《橫渠易說》:《宋志》「十卷。」

董真卿曰:「《橫渠易說》三卷,發明二程所未到處。」

王安石《易解》。《宋志》十四卷,《通考》作「二十卷。」

楊時曰:「荊公於《易》,只是理會文義,未必心通。《易》不比他經,須心通始得。」

顧棠《周易義類》《宋志》三卷。

《吳中人物志》:「棠字叔思,與張僅幾道皆為王安石門下士。安石作《三經義》,僅棠與焉。」

王逢《易傳》。《通考》十卷。未見

王安石作墓志曰:「逢字會之,當塗縣人。以進士起家,歷國子監直講。於書無所不讀,而尤喜《易》,作《易傳》十卷,《乾德指說》一卷,《復書》七卷,士大夫多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