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0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善養子者,當其嬰孩,鞠之使得所養,全其和氣,乃至 長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惡有當,故養正者聖人也。 朱子曰:「自入小學時,已自知許多事了。至入大學時, 只要做此工夫。今人全未曾知此。古人只去心上理 會,至去治天下,皆自心中流出。今人只去事上理會, 古人《小學》中禮、樂、射、御、書數都學了。及長只理會窮 理致知工夫,而今自小失了,要補實難。但須莊敬誠 實,立其基本,逐事逐物,理會道理。待此通透,意誠心 正了,就切身處理會,旋去理會禮樂射御書數。 小學卻未當」得敬,敬已是包得小學,敬是徹上徹下 工夫,雖做得聖人田地,也只放下這敬不得。如堯舜 也始終是一箇敬。

嘗訓其子曰:「起居坐立,務要端莊,不可傾倚,恐至昏 怠;出入步趨,務要凝重,不可票輕,以害德性。以謙遜 自牧,以和敬待人。凡事切須謹飭。無故不須出入,少 說閒話,恐廢光陰;勿觀雜書,恐分精力。早晚頻自點 檢所習之業。每旬休日,將一旬內書溫習數過,勿令 心少有放佚,則自然漸近道理,講習易明矣。」

古人于小學存養已熟,根基已深厚,到《大學》只就上 面點化些精彩。古人自能食能言,便已教了一歲有 一歲工夫。到二十時,聖賢資質已自有二三分。《大學》 只出治光彩,如今失了《小學》工夫,只得教人「且把敬 為主,收斂身心,方下工夫。」

後生初學,且看《小學》之書,那是做人底樣子。

東萊呂氏曰:「教小兒當以何為先?」曰:「先教以恭謹、不 輕忽、不躐等,讀書乃餘事。今之有資質者,父兄便教 以科舉之文,不容不躐等,皆因父兄無識見,至有以 得一第便為成材者。」

後生學問,且須理會《曲禮》《少儀》《儀禮》等,學灑掃應對 進退之事,及先理會《爾雅》訓詁等文字,然後可以語 「下學而上達」,自此脫然有得,自然度越諸子也。不如 此,是躐等犯分陵邑,終不能成。「孰先傳焉?孰後倦焉?」 不可不察也。

西山真氏曰:「小學之書,先載胎教之法,而後以《內則》 之文繼之。此言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于善則善,感 于惡則惡也。合《列女傳》與《內則》二篇觀之,則小學之 教略備矣。」

薛瑄文集

小學

朱子《小學》一書,理與事而已。內篇之立教、明倫、敬身, 《通論》言其理也。《稽古》之「立教、明倫、敬身」,《通論》實之以 事也。外篇「嘉言」之廣,立教、明倫、敬身,又以理言也。善 言之實,立教、明倫、敬身,又實之以事也。然理精也,本 也;事粗也、末也。本末精粗,一以貫之,其小學之書乎? 舍《小學》《四書》《五經》、宋諸儒性理之書不讀而先讀他 書,猶惡睹泰山而喜丘垤也。藐乎,吾見其小矣。

吳夢祥文集

語錄

須用循序熟讀《小學》《四書》本文,令一一成誦,然後讀 《五經》本文,亦須爛熟成誦,庶幾逐漸有入。此箇工夫, 須要打疊歲月方成,苟欲早栽樹,夜遮蔭,則非吾所 知也。

小學部紀事

《宋史道學朱熹傳》:「所著有《小學書》行於世。」按小學部紀事惟載

朱子《小學》,餘俱見《字學典》,悉不採錄。

《馮去非傳》:「父椅,家居授徒,注小學等書。」

《金史忠義完顏陳和尚傳》:「太原王渥,文章論議與雷 淵、李獻能相上下。陳和尚天資高明,雅好文史,自居 禁衛,日人以秀才目之。渥授以《孝經》《小學》《論語》《春秋 左氏傳》,略通其義。」

《元史吳澄傳》:「至大元年,召為國子監丞。先是,許文正 公衡為祭酒,始以朱子《小學》等書授弟子,久之,漸失 其舊。澄至,旦燃燭堂上,諸生以次受業。日昃,退燕居 之室,執經問難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反覆訓誘 之。」

《歐陽元傳》:「幼岐嶷,母李氏親授《孝經》《論語》《小學》諸書, 八歲能成誦。」

《儒學傳》:「蕭㪺制行甚高,真履實踐,其教人必自小學 始。」所著有《小學標題駁論》行於世。

韓擇,字從善,奉元人。其教學者,雖中歲以後,亦必使 自《小學》等書始。或疑為陵節勤苦,則曰:「人不知學,白 首童心」,且童蒙所當知,而皓首不知,可乎?

熊朋來宋咸淳甲戌登士第,隱處州里間,生徒受學 者常百數十人,取朱子《小學》書提其要領以示之,學 者家傳,其書幾遍天下。

《明外史黃潤玉傳》:「潤玉以《小學》《四書》諸經註家或遺 或誤,乃撰書補注。」

《儒林傳》:劉觀嘗云:「《小學》一書,雖老不可離。」

鄭伉往師吳與弼,與弼曰:「此間工夫非旦夕可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