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0 (1700-1725).djvu/52

此页尚未校对

貞觀十二年,孔穎達《五經義疏》成,詔令馬嘉運裁定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孔穎達傳》,「初,穎達受詔 撰《五經正義》,雖包貫異家,至為詳博,然其中不能無 謬冗。博士馬嘉運駁正其失,至相譏詆。有詔更令裁 定,功未就。嘉運,魏州繁水人。少為沙門,還治儒學,長 論議。」貞觀初,累除越王東閤祭酒,退隱白鹿山,諸方 來受業,至千餘人。十一年,召拜太學博士、弘文館學 士。以孔穎達《正義》繁釀,故掎摭其疵,當世諸儒服其 精。

按《會要》:「貞觀十二年,國子祭酒孔穎達撰《五經義疏》 一百七十卷。」政要云一百八十卷名曰《義贊》。有詔改為《五經正 義》。太學博士馬嘉運每掎摭之。有詔更令詳定。未訖 而卒。

「按《玉海周易正義》十六卷,孔穎達、顏師古、司馬才章、 王恭、馬嘉運、趙乾葉、王琰、于志寧等奉詔撰。」蘇德、趙 弘智《覆審尚書正義》二十卷,孔穎達、王德韶、李子雲 撰,朱長才等五人覆審,無忌、勣、志寧、行成等二十三 人刊定《毛詩正義》四十卷,穎達、德韶、齊威撰,乾、葉等 三人《覆正禮記正義》七十卷,穎達、朱子奢、李善信、賈 公彥、柳士宣、范義頵、張權等撰。周元逵等四人覆審。 賈公彥《禮記正義》八十卷,《儀禮疏》五十卷,《周禮疏》五 十卷,《春秋正義》三十六卷穎達、楊士勛、朱長才撰。馬 嘉運等四人覆審。楊士勛《穀梁疏》十二卷。

貞觀十四年,觀釋奠於國學,詔孔穎達講經。

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十四年二月丁丑,觀釋奠於 國學。按《禮樂志》:貞觀十四年,太宗觀釋奠於國學。 詔祭酒孔穎達講經。按《儒學傳序》,「孔穎達等始署 官,發五經題,與諸生酬問。」按《孔穎達傳》:「帝幸太學 觀釋菜,命穎達講經畢,上《釋奠頌》,有詔褒獎。」

貞觀十五年。吐蕃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吐蕃傳》。貞觀十五年。妻 以宗女文成公主。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 儒者典書疏。

貞觀十六年四月。上閱陸德明《經典音義》。賜其家布 帛百匹。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玉海》,「陸德明,撰《經典釋 文》三十卷,《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太宗後閱德 明《經典釋文》,甚嘉之,賜其家帛二百段。」又云:「貞觀十 六年四月甲辰,太宗閱德明經典音義,美其弘益學 者,賜其家布帛百匹。」

《易》《古文》《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孝經》《論語》《老子》《莊子》《爾雅》等音,合為三十卷,三帙。

貞觀二十一年,詔以左丘明、卜子夏等二十一人,代 用其書,垂於國胄,並命配享宣尼廟堂。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太宗本紀》。貞觀 二十一年三月壬申。「詔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 梁赤、伏勝、高堂生、戴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 春、馬融、盧植、鄭康成、服子慎、何休、王肅、王輔嗣、杜元 凱、范甯等二十一人。代用其書。垂于國冑。自今有事 于太學。並命配享宣尼廟堂。」按《禮儀志》。二十一年 詔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勝、高堂生、戴 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融、盧植、鄭元、服 虔、何休、王肅、王弼、杜預、范甯、賈逵揔二十四座,春秋 二仲,行釋奠之禮。」

按《唐書禮樂志》:「貞觀二十一年,詔左丘明、卜子夏、公 羊高、穀梁赤、伏勝、高堂生、戴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 眾、賈逵、杜子春、馬融、盧植、鄭康成、服虔、何休、王肅、王 弼、杜預、范甯二十二人,皆以配享。」按《儒學傳序》:「貞 觀二十一年,詔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勝、 高堂生、戴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融、盧 植」、鄭元、服虔、何休、王肅、王弼、杜預、范甯二十一人,用 其書,行其道,宜有以褒大之,自今並配享孔子廟庭。

按本紀及儒學傳俱作二十一人而舊唐書多賈逵且云總二十四座新唐書禮樂志亦多賈逵而云二十二人其互異如此並存以俟參考

高宗永徽二年詔考正五經正義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孔穎達傳》:「初,穎達與顏 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受詔撰《五經義訓》,號《義贊》, 詔改為《正義》。永徽二年,詔中書門下與國子三館博 士、弘文館學士考正之。於是尚書左僕射于志寧、右 僕射張行成、侍中高季輔就加增損,書始布下。 永徽三年,詔長孫無忌等刊正《五經正義》。」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會要》,「孔穎達《五經正義》 成,永徽三年三月十四日,詔太尉趙公無忌等刊正。」 永徽四年,頒孔穎達《五經正義》於天下,明經依此考 試。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高宗本紀》,「永徽 四年三月壬子朔,頒孔穎達《五經正義》於天下。每年 明經令依此考試。」

按《會要》,永徽四年三月壬子朔,頒孔穎達《五經正義》 於天下,以為定式。凡《書》二十卷,《詩》四十卷,《易》十六卷, 《春秋》三十六卷,二《禮》共百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