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0 (1700-1725).djvu/58

此页尚未校对

正講書,因命宰臣選明經術者以聞。 按《崔頤正傳》: 咸平初,有學究劉可名,言諸經板本多舛誤,真宗命 擢官擇正,因訪達經義者。李至方參知政事,以頤正 對,曰:「朕宮中無事,樂聞講誦。」翌日,召頤正於苑中說 《尚書大禹謨》,賜以牙緋。自是日令赴御書院待對,說 《尚書》至十卷。頤正年老,步趨艱蹇,表求致仕。上命坐, 問恤甚至,賜器幣。

按《玉海》,咸平元年正月丁丑,劉可名上言,「諸經板本 多誤。」上令頤正詳校,可名奏《詩》《書正義》差誤事,二月 庚戌,奭等改正九十四字。

咸平二年,詔邢昺等校《七經》義疏。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邢昺傳》:「咸平二年,始置 翰林侍講學士,以昺為之。受詔與杜鎬、舒雅、孫奭、李 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禮》《儀禮》《公羊》《穀梁春秋傳》《孝 經》《論語》《爾雅義疏》,及成,並加勳階。」

「按《玉海》初,李至請命李沆、杜鎬等校定《周禮》《儀禮》《公 羊》《穀梁正義》,又別纂《孝經》《論語》《爾雅正義》。沆預政,咸 平二年三月癸巳,命祭酒邢昺代領其事,杜鎬、舒雅、 李維、孫奭、李慕清、王煥、崔偓佺、劉士元預其事。」凡賈 公彥《周禮》《儀禮疏》各五十卷,《公羊疏》三十卷,楊士勛 《穀梁疏》十二卷,皆校舊本而成之。《孝經》取元行沖疏, 「《論語》取梁皇侃疏,《爾雅》取孫炎高璉疏,約而修之」,又 二十三卷。按玉海作咸平三年今依列傳作咸平二年 咸平四年二月,詔群臣子弟奏補京官者試一經。六 月,詔州縣學校及聚徒講誦之所,並賜《九經》。九月,邢 昺等上《重校七經義疏》。十月,命摹印頒行。

按《宋史真宗本紀》,咸平四年二月,詔群臣子弟奏補 京官者試一經。六月丁卯,詔州縣學校及聚徒講誦 之所,並賜「九經。」 按《馮拯傳》:「咸平中,權判吏部流內 銓,以審官及銓法未備,建請凡蔭補京官,試讀一經 書,家狀通習為中格,始得仕。」

按:《玉海》:「咸平四年九月丁亥。」一作丁丑翰林侍講學士邢 昺等及直講崔偓佺表上重校定《周禮》《儀禮》《公穀傳》 《孝經》《論語》《爾雅》《七經義疏》,凡一百六十五卷。賜宴國 子監,昺加一階,餘遷秩。一本云一百六十三卷十月九日,命摹 印頒行。於是《九經義疏》具矣。

景德二年四月上幸龍閣閱經典諸書五月幸國子監問經板幾何六月國子監上新刻四經印板詔賜高瓊九經書疏九月命邢昺等詳定群經重刻文字

十月,賜宰執、近臣、親王《四經》傳疏,館閣上所校經庫 書。

按《宋史真宗本紀》:景德二年六月辛卯,高瓊求板本 經史,詔給之。 按《儒林邢昺傳》:「景德二年夏,上幸國 子監,閱庫書,問昺經板幾何?昺曰:『國初不及四千,今 十餘萬,經、傳正義皆具。臣少從師業儒時,經句有疏 者,百無一二,蓋力不能傳寫。今板本大備,士庶家皆 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上喜曰:『國家雖尚儒術, 非』」四方無事,何以及此?

按《真宗實錄》:「景德二年四月戊戌,幸龍圖閣,閱太宗 御書,觀諸閣書畫閣藏太宗御製御書,下列六閣經 典、正經、《經解》《訓詁》《小學、儀注》《樂書》《史傳》,總七千二百 五十八卷。」

按《玉海》:景德二年四月,上幸龍圖閣,經閣總三千三 百四十一卷,《目錄》三十卷,《正經》三百一十四卷,經解 千三十五卷,《訓詁》四百九十五卷。五月一日戊申朔, 幸國子監,歷覽書庫,觀群書漆板,問祭酒邢昺曰:「『板 數幾何』?昺曰:『國初印板止及四千,今至十萬,經史義 疏悉備』。」帝曰:「非四方無事,何以臻此。」因益書庫十步, 「以廣所藏。」又詔褒之。六月庚寅,國子監上新刻《公穀 傳》《周禮》《儀禮正義》印板。先是,後唐長興中,雕《九經》板 本,而《正義》傳寫踳駁,太宗命刊校雕印,而《四經》未畢。 上遣直講王煥就杭州刊板,至是皆備。乙未,賜殿前 都指揮使高瓊《九經書疏》、諸史各一部,從所請也。真 宗尚儒術,故勳臣宿將亦皆化焉。九月辛亥,命侍講 學士邢昺與兩制詳定《尚書》《論語》《孝經》《爾雅》文字。先 是,國子監言群經摹印歲深,字體缺誤,請重刻板。因 命崇文檢詳杜鎬、諸王侍講孫奭詳校,至是畢,又詔 昺與兩制詳定而刊正之。十月甲申,賜宰執、近臣、諸 王新印《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傳》疏。是月,館閣上所校 兩庫經史書。

景德三年,賜种放《九經義疏》。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景德三年八月甲 戌。賜右諫議种放太宗聖製御書《九經》《三史義疏》。 景德四年。賜黎龍廷《九經》。

按:《宋史真宗本紀》:「景德四年七月乙亥,交州來貢,賜 黎龍廷《九經》及佛氏書。」

按《玉海》,「景德四年七月,賜交趾《九經》,從其請也。」

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賜曲阜孔子廟九經書疏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丁卯,賜曲 阜孔子廟經史 按《孔宜傳》:「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 朔,幸曲阜,謁孔子廟,行酌獻之禮。二年三月,又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