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0 (1700-1725).djvu/95

此页尚未校对

「咸」也瞿,在散《家人》之前則「暌」也岑。在《未濟》之前則《既濟》也。唯「規夜」二名。不審是何卦。非《夬》《姤》則《噬嗑》《賁》當之矣。

易經三

《周易》《漢志》十二篇。

《山海經》曰: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易通卦驗》曰:「文王得赤烏而演《易》。」

《易終辨備》曰:「煌煌之耀,乾為之綱。含凝之類,坤握其方。雄雌呿吟,六節搖通。」謂「六子。」 萬物孳甲,日營始東。震也

《易乾鑿度》曰:「易者,其德化;變易者,其氣也;不易者,其位也。」

《春秋說題辭》曰:「《易》者,氣之節,含五精,宣律歷,上經象天,下經計曆,文言立符,象出期節,象言變化,繫設類跡。」

《孝經援神契》曰:「《易》建八卦,序六十四卦,轉成三百八十四爻,運機布度,其氣轉易,故稱經也 。」 又曰:「《易》長于變。」

《論語比考讖》曰:「孔子讀《易》,韋編三絕,鐵摘三折,漆書三滅。」

程本曰:「出于一,立于兩,成于三,《連山》以之而呈形,《歸藏》以之而御氣,《周易》以之而立數。」

司馬遷曰:「西伯拘而演《周易》。」

揚雄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

班固曰:「商道弛,文王演《周易 》。」 又曰:「秦禁學《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傳授者不絕 。」 又曰:「《詩》《書》《禮》《樂》《春秋》,五者,五常之道,《易》為之原。」

許慎曰:「日月為《易》,象陰陽也。」

王逸曰:「《易》與《春秋》同經,總一機之織,經營天道,以成人事。」

鄭康成曰:「《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劉表曰:「《易》惟譚天,入神致用」 ,故《繫》稱「旨遠辭文,言中事隱,韋編三絕,固哲人之驪淵也。」

徐幹曰:「伏羲作八卦,文王增其辭。」

淳于俊曰:「包犧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神農演之為六十四。黃帝、堯、舜通其變,三代隨時,質文各繇其事。故《易》者,變易也。」

虞翻曰:《易》字從日下月。

陸績曰:孔子《易》云:有四易:一世、二世為地《易》,三世、四世為人《易》,五世、六世為天《易》,游魂歸魂為鬼《易》。皇甫謐曰:「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蓍七、八、九、六之爻,謂之《周易》。」

顏延之曰:「《淳象》始于三畫,《兼卦》終于六爻。」

梁武帝曰:「《周易文言》是文王所制。」

酈道元曰:「羑水出蕩陰西北,東流經羑城北,故羑里也。昔殷紂納崇侯虎之言,囚西伯于此,散宜生南宮适見文王,乃演《易》用明否泰始終之義焉。」 陸德明曰:「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備也。今名《書》,義取周普。」

賈公彥曰:「夏殷《易》以七八不變為占,《周易》以九六變者為占。」

虞世南曰:「不讀《易》。不可為宰相。」

張懷瓘曰:《易》者,太古之書。先賢說八卦,非伏羲自重。《易》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伏羲自重之驗也。昔者聖人之作《易》也,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故《易》六畫而成卦,六位而成章。又伏羲自重之驗也。韓愈曰:《易》奇而法。

宋理宗曰:「《易》六十四卦,大象之義各有攸屬。自出治而言則謂之后;自定位而言則謂之上;自創法而言則謂之先王;自繼體而言則謂之大人,餘則總謂之君子,皆主于人君而言也。」

楊繪曰:「《虞書》之文曰『龜筮協從,筮云者,非八卦之可為也,必六十四之然後為筮矣。舜禹之際而曰龜筮協從,則何文王重卦之有乎』?」

代淵曰:《彖》與《大》《小象》,諸卦本同《乾卦》例皆于六爻後,相繼而列之,聚為一處。至鄭康成王弼注時,謂《彖》與《大象》本論卦體,故置六爻前,《小象》在釋爻,故各退在逐爻後,使人易曉。惟留乾卦不移者,用存其本體,令後世知之。

陸秉曰:「《易》字《彖》文,日下從『月』,取日月二字交配而成,日往月來,迭相為易之義。言《易》則萬物變化之義盡在其中矣。」

石介曰:「《易》題作上下二篇,當是文王、周公時已然後人又自《乾》至《履》,自《泰》至觀之類,別離為卷,則《乾傳》第一,是後人題也。」

歐陽修曰:「《易》理無盡,以象談《易》,占筮者之事,以數談《易》,推算者之事,以理談《易》,學士大夫之事,皆不可不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