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1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二十四卷目錄

 經學部總論二

  隋書經籍志六藝總序 儒林傳序

  唐書儒學傳序

  遼史文學傳序

  宋崇文總目儒家類序

  金史文藝傳序

  元史儒學傳序

  明外史儒林傳序

 經學部總論三

  周荀子儒效篇

  莊子天下篇

  漢淮南子泰族訓

  桓寬鹽鐵論論儒第十一

  韓嬰詩外傳論儒

  劉向新序雜事第五二則

  揚雄法言學行篇 問神篇 寡見篇 五百篇

  後漢班固白虎通五經篇

  晉陶潛群輔錄八儒

經籍典第三百二十四卷

經學部總論二

隋書

《經籍志六藝總序》

傳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古之君子,多識 而不窮,畜疑以待問。學不踰等,教不凌節。言約而易 曉,師逸而功倍。且耕且養,三年而成一藝。」自孔子沒 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學者離群索居,各為 異說。至於戰國,典文遺棄,六經之儒不能究其宗旨, 多立小數。一經至數百萬言,致令學者難曉,虛誦問 「答,脣腐齒落而不知益。且先王設教,以防人欲,必本 于人事,折之中道。上天之命,略而罕言,方外之理,固 所未說。」至後漢好圖讖,晉世重元言,穿鑿妄作,日以 滋生。先王正典,雜之以妖妄,《大雅》之論,汨之以放誕。 陵夷至於近代,去正轉疏,無復師資之法。學不心解, 專以浮華相尚,豫造雜難,擬為讎對,遂有「芟角」、「反對」、 「互從」等諸翻競之說,馳騁煩言,以紊彝敘,譊譊成俗, 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班固列六藝為九種,或以 緯書解經,合為十種。

《儒林傳序》

「儒之為教大矣,其利物博矣,篤父子,正君臣,尚忠節, 重仁義,貴廉讓,賤貪鄙」,開政化之本源,鑿生民之耳 目,百王損益,一以貫之。雖世或污隆,而斯文不墜,經 邦致治,非一時也。涉其流者,無祿而富;懷其道者,無 位而尊。故仲尼頓挫於魯君,孟軻抑揚于齊后,荀卿 見珍於彊楚,叔孫取貴於隆漢。其餘處環堵以驕富 貴,安陋巷而輕王公者,可勝數哉!自晉室分崩,中原 喪亂,五胡交爭,經籍道盡。魏氏發跡代陰,經營河朔, 得之馬上,茲道未弘。暨夫太和之後,盛修文教,搢紳 碩學,濟濟盈朝,縫掖巨儒,往往傑出。其雅誥奧義,宋 及齊、梁不能尚也。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 左《周易》則王輔嗣,《尚書》則孔安國,《左傳》則杜元凱,《河 洛左傳》則服子慎,《尚書》《周易》則鄭康成,《詩》則並主于 毛公,《禮》則同遵於鄭氏。大抵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 學繁蕪,窮其枝葉。考其終始,要其會歸,其立身成名, 殊方同致矣。爰自漢魏,碩學多清通。逮乎近古,巨儒 必鄙俗,文武不墜。弘之在人,豈獨愚蔽于當今,而皆 明哲於往昔。在乎用與不用,知與不知耳。然曩之弼 諧庶績,必舉德於鴻儒;近代左右邦家,咸取士于刀 筆,縱有學優入室,勤踰刺股,名高海內,擢第甲科,若 命偶時來,未有望於青紫,或數將運舛,必委棄於草 澤。然則古之學者,祿在其中;今之學者,困於貧賤。明 達之人,志識之士,安肯滯於所習,以求貧賤者哉?此 所以「儒罕通人,學多鄙俗」者也。昔齊列康莊之第,多 士如林;燕起碣石之宮,群英自遠。是知俗易風移,必 由上之所好。非夫聖明御世,亦無以振斯頹俗矣。自 正朔不一,將三百年,師說紛綸,無所取正。高祖膺期 纂歷,平一寰宇,頓天網以掩之,賁旌帛以禮之,設好 爵以縻之,於是四海九州,強學待問之士,「靡不畢集 焉。」天子乃整萬乘,率百寮遵問道之儀,觀釋奠之禮。 博士罄懸河之辯,侍中竭重席之奧,考正亡逸,研覈 異同,積滯群疑,渙然冰釋。於是超擢奇雋,厚賞諸儒, 京邑達於四方,皆啟黌校。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 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中州儒雅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