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1 (1700-1725).djvu/85

此页尚未校对

人之學,為道也,小人之學,為利也。子為道乎?為利乎?」 或曰:「耕不穫,獵不饗,耕獵乎?」曰:「耕道而得道,獵德而 得德,是穫饗也。吾不睹參辰之相比也,是以君子貴 遷善。遷善也者,聖人之徒與?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丘 陵學山而不至於山,是故惡夫畫也。」

《問神篇》

或曰:「《經》可損益歟?」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 可知也。《詩》《書》《禮》《春秋》或因或作,而成於仲尼乎?其益 可知也。故夫道非天然,應時而造者,損益可知也。」或 曰:「《易》損其一,雖蠢知闕焉。至《書》之不備過半矣,而習 者不知,惜乎《書序》之不如《易》也。」曰:「彼數也,可數焉故 也。如《書》《序》,雖孔子亦末如之何矣。昔之說《書》者,序以」 百,而《酒誥》之篇俄空焉,今亡夫虞、夏之書渾渾爾,商 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下周者其書誰乎?或問:「聖人 之經不可使易知歟?」曰:「不可。天俄而可度,則其覆物 也淺矣;地俄而可測,則其載物也薄矣。大哉!天地之 為萬物郭,五經之為眾說郛!」

書不經,非《書》也;言不經,非言也。言書不經,多多贅矣。 或問經之艱《易》。曰:「存亡。」或人不諭。曰:「其人存則易,亡 則艱。」

《寡見篇》

或問:「《五經》有辯乎?」曰:「惟五經為辯。說天者莫辯乎《易》, 說事者莫辯乎《書》,說體者莫辯乎《禮》,說志者莫辯乎 《詩》,說理者莫辯乎《春秋》,捨斯辯亦小矣。春木之芚兮, 援我手之鶉兮。去之五百歲,其人若存兮。」或曰:「譊譊 者,天下皆訟也,奚其存?」曰:「曼是為也,天下之亡,聖也 久矣。呱呱之子,各識其親。譊譊之學,各習其師。精而」 精之,是在其中矣。或曰:「良玉不雕,美言不文,何謂也?」 曰:「玉不雕,璵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謨不作經。」或問:「司 馬子長有言曰:『《五經》不如老子之約也。當年不能極 其變,終身不能究其業』。」曰:「若是,則周公惑,孔子賊古 者之學,耕且養,三年通一經。今之學也,非獨為之華 藻也,又從而繡其鞶帨,惡在老不老」也。

《五百篇》

或問:「天地簡易而聖人法之,何《五經》之支離?」曰:「支離, 蓋其所以為簡易也。已簡已易,焉支焉離?」

後漢班固白虎通

《五經篇》

孔子所以定《五經》者何?以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 凌遲,禮義廢壞,強陵弱,眾暴寡,天子不敢誅,方伯不 敢伐,閔道德之不行,故周流應聘,冀行其道德,自衛 反魯,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經以行其道。故孔子曰:「《書》 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也。」孔子 未定《五經》如何?周衰道微,綱散紀亂,五教廢壞,故五 常之經咸失其所。《易》象失理,則陰陽萬物失其性,而 乖設法謗之言,並作《書》三千篇,作《詩》三百篇,而歌謠 怨誹也。已作《春秋》,後作《孝經》何?欲專制正於《孝經》。夫 孝者,自天子下至庶人,上下通《孝經》者。夫制作禮樂, 仁之本,聖人道德已備,弟子所以復記。《論語》何見?夫 子遭事異變,出之號令失法,文王所以演《易》何?文王 受王,不率仁義之道,失為人法矣。己之調和陰陽尚 微,故演《易》使我得卒至于太平,日月之光明則如《易》 矣。伏羲作八卦何?伏羲始王天下,未有前聖法度,故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 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 德,以象萬物之情也。經所以有五何?經常也。有五常 之道,故曰五經。《樂》《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也。人情有 五性,懷五常不能自成,是以聖人象天五常之道而 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五經何謂《易》?《尚書》《詩》《禮》《春秋》 也。《禮解》曰:「溫柔寬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 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 辭比」事,《春秋》教也。《春秋》何常也,則黃帝以來何以言 之?《易》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 以理,萬民以察。」後世聖人者,謂五常也。《傳》曰:「三王百 世計神元書,五帝之受錄圖世史記,從政錄帝魁已 來,除禮樂之書三千二百四十篇也。」

晉陶潛群輔錄

《八儒》

夫子沒後,散於天下,設於中國,成百氏之源,為綱紀 之儒。「居環堵之室,蓽門圭竇,甕牖繩樞,并日而食,以 道自居」者,有道之儒,子思氏之所行也。衣冠中,動作 順,大讓如慢,小讓如偽者,子張氏之所行也。《顏氏傳》 《詩》為道,為諷諫之儒。《孟氏傳》《書》為道,為疏通致遠之 儒。《漆雕氏傳》《禮》為道,為恭儉莊敬之儒。《仲梁氏傳》《樂》 「為道,以和陰陽,為移風易俗之儒。」《樂正氏傳》:「《春秋》為 道,為屬辭比事之儒。」《公孫氏傳》:「《易》為道,為潔淨精微 之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