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3 (1700-1725).djvu/108

此页尚未校对

刑部侍郎何澹,嘗為考試官,黜亮,亮不平,語數侵澹。 澹聞而嗛之,即繳狀以聞。事下大理,笞掠亮無完膚, 誣服為不軌。事聞,孝宗,知為亮嘗陰遣左右廉知其 事。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後妄言,何罪之有?」劃其 牘於地,亮遂得免。居無何,亮家僮殺人於境,適被殺 者嘗辱亮父次尹,其家疑事由亮聞於官,笞榜僮,死 而復蘇者數,不服。又囚亮父於州獄,而屬臺官論亮 情重,下大理。時丞相淮知帝欲生亮,而辛棄疾、羅點 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復得不死。亮自以豪俠,屢遭大 獄,歸家益厲志讀書,所學益博。其學自《孟子》後,惟推 王通。嘗曰:「研窮義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異,原心 於杪忽,較禮於分寸,以積累為工,以涵養為正,睟面 盎背,則於諸儒誠有愧焉。至於堂堂之陳,正正之旗, 風雨雲雷,交發而並至;龍蛇虎豹,變現而出沒。推倒 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自謂差有一日之長。」 亮意蓋指朱熹、呂祖謙等云。高宗崩,金遣使來弔,簡 慢,而光宗由潛邸判臨安府。亮感孝宗之知,至金陵 視形勢,復上疏曰:「有非常之人,然後可以建非常之 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計、舉常事以應之者, 不待知者而後知其不濟也。」秦檜以和誤國,二十餘 年,而天下之氣索然無餘矣。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內 之志,又二十餘年,天下之志始知所向,其有功於宗 廟社稷者,非臣區區所能誦說其萬一也。高宗皇帝 春秋既高,陛下不欲大舉,驚動慈顏,抑心俯首,以致 色養,聖孝之盛,書冊之所未有也。今者高宗既已祔 廟,天下之英雄豪傑,皆仰首以觀陛下之舉動。陛下 其忍使二十年間所以作天下之氣者,一旦而復索 然乎?天下不可以坐取也,兵不可以常勝也,驅馳運 動,又非年高德尊者之所宜也。東宮居曰「監國」,行曰 「撫軍」,陛下何以不於此時而命「東宮為撫軍大將軍, 歲巡建業,使之兼統諸司,盡護諸將,置長史、司馬以 專其勞。而陛下於宅憂之餘,運用人才,均調天下,以 應無窮之變,此肅宗所以命廣平王之故事也。高宗 與金有父兄之讎,生不能以報之,則死必有望於子 孫,何忍以升遐之哀告諸讎哉!」遺留、報謝,三使繼遣, 金帛寶貨千兩「連發,而金人僅以一使,如臨小邦,哀 祭之辭,寂寥簡慢,義士仁人,痛切心骨,豈以陛下之 聖明智勇而能忍之乎!陛下儻以大義為當正,撫軍 之言為可行,則當先經理建業而後使臨之。縱今歲 未為北舉之謀,而為經理建業之計,以振動天下而 與金絕,陛下之初志亦庶幾於少伸矣。」陛下試一聽 「臣,用其喜怒哀樂之權,鼓動天下。」大略欲激孝宗恢 復。而是時,孝宗將內禪,不報。由是在廷交怒,以為狂 怪。先是,鄉人會宴末胡椒特置亮羹胾中,蓋村俚敬 待異禮也。同坐者歸而暴死,疑食異味有毒,已入大 理,會呂興、何念四毆呂天濟且死,恨曰:「陳上舍使殺 我。」縣令王恬實其事。臺官諭監司選酷吏訊問,無所 得,取入大理,眾意必死。少卿鄭汝諧閱其單,辭大異 曰:「此天下奇才也。國家若無罪而殺士,上干天和,下 傷國脈矣。」力言於光宗,遂得免。未幾,光宗策進士,問 以禮樂刑政之要,亮以君道、師道對,且曰:「臣竊歎陛 下之於壽皇,涖政二十有八年之間,寧有一政一事 之不在聖懷?而問安」視寢之餘,所以察辭而觀色,因 此而得彼者,其端甚眾,亦既得其機要而見諸施行 矣,豈徒一月四朝而以為京邑之美觀也哉?時光宗 不朝重華宮,群臣更進迭諫,皆不聽。得亮策,乃大喜, 以為善處父子之間。奏名第三,御筆擢第一。既知為 亮,則大喜曰:「朕擢果不謬。」孝宗在南內,寧宗在東宮, 聞知皆喜,故賜第。告詞曰:「爾早以藝文首賢能之書, 旋以論奏,動慈宸之聽。親閱大對,嘉其淵源,擢置舉 首,殆天留以遺朕也。」授僉書建康府判官廳公事,未 至官,一夕卒。亮之既第而歸也,弟充迎拜於境,相對 感泣。亮曰:「使吾他日而貴,澤首逮汝,死之日,各以命 服見先人於地下足矣。」聞者悲傷其意。然志存經濟, 重許可,人人見其肺肝。與人言必本於君臣父子之 義,雖為布衣,薦士恐弗及。家僅中產,畸人寒士衣食 之,久不衰。卒之後,吏部侍郎葉適請於朝,命補一子 官,非故典也。端平初,諡「文毅」,更與一子官。

鄭樵

按《宋史儒林鄭樵傳》:「樵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人。好著 書,不為文章,自負不下劉向、揚雄。居夾漈山,謝絕人 事。久之,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訪古,遇藏書家必借留, 讀盡乃去。趙鼎、張浚而下皆器之。初為經旨,禮樂、文 字、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書之學,皆有辨論。紹興十 九年上之,詔藏祕府。樵歸,益厲所學,從者二百餘人」, 以侍講王綸、賀允中薦,得召對,因言班固以來歷代 為史之非。帝曰:「聞卿名久矣,敷陳古學,自成一家,何 相見之晚邪?」授右迪功郎、禮兵部架閤,以御史葉義 問劾之。改監潭州南嶽廟,給札歸抄所著《通志》。書成, 入為樞密院編修官,尋兼攝檢詳諸房文字。請修金 正隆官制,比附中國秩序。因求入祕書省繙閱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