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3 (1700-1725).djvu/11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蔡兩書院師,鄉之耆德皆執弟子禮。理宗崩,率諸生

製服臨於郡。柏之言曰:「伏羲則《河圖》以畫八卦,文王 推八卦以合《河圖》者」,先天後天之宗祖也。《河圖》是逐 位奇偶之交,後天是統體奇偶之交。惟四生數不動, 以四成數而下上之,上偶下奇,莫匪自然。又曰:大禹 得《洛書》而列九疇,箕子得九疇而傳《洪範》,範圍之數 不期而暗合。《洪範》者,經傳之宗祖乎?初一曰:「五行」以 下六十五字為《洪範》,五「皇極」以下六十四字為《皇極 經》,此「帝王相傳之大訓,非箕子之言也。」又曰:「今《詩》三 百五篇豈盡定於夫子之手?所刪之詩容或有存於 閭巷浮薄之口,漢儒取於補亡」,乃定《二南》各十有一 篇,兩兩相配。退《何彼穠矣》《甘棠》,歸之《王風》,削去《野有 死麇》,黜鄭、衛淫奔之詩。又作《春秋發揮》。又曰:「《大學致 知格物章》未嘗亡,還《知止》」章於《聽訟》之上。謂「《中庸》古 有二篇,誠明可為綱,不可為目。」定《中庸》、誠明各十一 章。其卓識獨見,多此類也。其卒,整衣冠端坐,揮婦人 勿近。國子祭酒楊文仲請於朝,諡曰「文憲。」所著有《讀 易記》《涵古易說》《大象衍義》《涵古圖書》《讀書記》《書疑》《詩 辨說》《讀春秋記》《論語衍義》《太極衍義》《伊洛精義》《研幾 圖》《魯經章句》《論語通旨》《孟子通旨》,《書附傳》,《左氏正傳》, 《續國語》,《閫學之書》,「文章復古,文章續古」,《濂洛文統》,《擬 道志》,《朱子指要》,《詩可言》,「《天文考》,地理考,《墨林考》」,《大爾 雅》,《六義,字原》,《正始之音》,「帝王曆數」,《江右淵源》,《伊洛精 義》,《雜志》,《周子發遣三昧》,《文章指南》,《朝華集》,《紫陽詩類》, 《家乘文集》。

徐夢莘

按《宋史儒林徐夢莘傳》:「夢莘,字商老,臨江人。幼慧,耽 嗜經史,下至稗官小說,寓目成誦。紹興二十四年,舉 進士,歷官為南安軍教授,改知湘陰縣。會湖南帥括 田,號增耕稅,他邑奉令惟謹,夢莘獨謂邑無新田,租 稅無從出。帥恚其私於民,欲從簿書間攟摭其過,終 莫能得,由是反器重之。尋主管廣西轉運司文字。時」 朝廷議易二廣鹽法,遣廣西安撫司幹官胡廷直與 東、西漕臣集議於境。夢莘從行,謂:「廣西阻山,止當仍 官般法,則害不及民。廣東諸郡並江,或可容客販,未 宜遽以二廣概行。」議與廷直不合,廷直竟遂其說,以 客販變法得為轉運使。夢莘既知賓州,猶以前議為 梗法罷去。不三年,二廣商賈毀業,民苦無鹽,復從官 般法矣。夢莘恬於榮進,每念生於靖康之亂,四歲而 江西阻訌,母襁負亡去得免,思究見顛末,乃網羅舊 聞,會稡同異,為《三朝北盟會編》三百五十卷。自政和 七年海上之盟,訖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之斃,上下 四十五年,凡曰敕,曰制、誥詔、國書、書疏、奏議、記序、碑 志,登載靡遺。帝聞而嘉之,擢直祕閤。夢莘平生多所 著,有《集補》,有《會錄》,有《讀書記志》,有《集醫錄》,有《集仙錄》, 皆以「儒學」冠之。其嗜學博文,蓋孜孜焉死而後已者。 開禧元年秋八月,卒,年八十二。夢莘弟得之從子天 麟。

徐得之

按《宋史儒林徐夢莘傳》:「得之字思叔,淳熙十年舉進 士,部使者以廉吏薦,以通直郎致仕。安貧樂分,不貪 不躁,著《左氏國紀》《史記》。」《年紀》作《具敝篋筆略》《鼓吹詞》 《郴江志》。

徐天麟

按《宋史儒林徐夢莘傳》:「『天麟字仲祥,開禧元年進士, 調撫州教授,歷湖廣總領所幹辦公事,臨安府教授, 浙西提舉常平司判官,主管禮兵部架閤、宗學諭、武 學博士。輪對,言人主當持心以敬』。奉祠仙都觀,通判 惠、潭二州,權英德府,權發遣廣西轉運判官。所至興 學明教,有惠政。著《西漢會要》七十卷、《東漢會要》四十」 卷,《漢兵本末》一卷,《西漢地理疏》六卷,《山經》三十卷。既 謝官,作亭蕭灘之上,畫嚴子陵像而事之。

李心傳

按《宋史儒林李心傳傳》:「心傳,字微之,宗正寺簿舜臣 之子也。慶元元年,薦於鄉,既下第,絕意不復應舉,閉 戶著書。晚因崔與之、許奕、魏了翁等合前後二十三 人之薦,自制置司敦遣至闕下,為史館校勘,賜進士 出身,專修《中興四朝帝紀》。甫成,其三因言者罷,添差 通判成都府。尋遷著作佐郎,兼四川制置司參議官。」 詔無入議幕,許辟官置局。踵修《十三朝會要》,端平三 年成書。召赴闕,為工部侍郎,言:「臣聞大兵之後,必有 凶年,蓋其殺戮之多,賦斂之重,使斯民怨怒之氣上 干陰陽之和,至於此極也。陛下所宜與諸大臣掃除 亂政,與民更始,以為消惡運、迎善祥之計,而法弊未 嘗更張,民勞不加振德,既無能改於其舊,而殆有甚 焉。故帝德未至於罔愆,朝綱或苦於多紊。廉平之吏, 所在鮮見,而貪利無恥、敢於為惡之人,挾敵興兵,四 面而起,以求逞其所欲,如此而望五福來備,百穀用 成,是緣木而求魚也。」臣考致旱之由,曰「和糴增多而 民怨,曰流散無所歸而民怨,曰檢稅不盡實而民怨, 曰籍貲不以罪而民怨。」凡此皆起於大兵之後,而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