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3 (1700-1725).djvu/130

此页尚未校对

遺事》二卷,詩文四十卷,曰《應物集》。

李昶

按《元史李昶傳》:「昶字士都,東平須城人。父世弼,從外 家受孫明復《春秋》,得其宗旨。金興定二年,父子廷試, 昶以《春秋》中第二甲第二人,世弼第三甲第三人,父 子褒貶各異,時人以比向歆。昶穎悟過人,讀書如夙 習,無故不出戶外,鄰里罕識其面。至大改元,超授儒 林郎,以父憂去官,杜門教授,一時名士若李謙、馬紹」、 吳衍輩,皆出其門。世祖伐宋,次濮州,聞昶名,召見,問 治國用兵之要,昶上疏對,世祖嘉納之。明年,世祖即 位,召至開平,訪以國事。昶知無不言,眷遇益隆。世祖 嘗燕處,望見昶,輒斂容曰:「李秀才至矣。」其見敬禮如 此。特授翰林侍講學士。至元六年,請老以歸。二十六 年卒,年八十有七。昶嘗集《春秋》諸家之說折中之,曰 「《春秋左氏遺意》二十卷。」早年讀《論》《孟》,見先儒之失,考 訂成編,及得朱氏、張氏解,往往脗合,其書遂不復出, 獨取《孟子》舊說新說矛盾者,參考歸一,附以己見,為 《孟子權衡遺說》五卷。

楊恭懿

按《元史楊恭懿傳》:「恭懿,字元甫,奉元人。力學強記,日 數千言,雖從親逃亂,未嘗廢業。年十七西還,家貧,服 勞為養,暇則就學,書無不讀,尤深于《易》《禮》《春秋》。後得 朱熹集註四書,嘆曰:『人倫日用之常,天道性命之妙, 皆萃此書矣。父沒,水漿不入口者五日,居喪盡禮。至 元七年,與許衡俱被召,恭懿不至。衡拜中書左丞日』」, 於右相安童前稱譽恭懿之賢,丞相以聞。十年,詔遣 使召之,以疾不起。十一年,太子下教中書,俾如漢惠 聘四皓者以聘恭懿,乃至京師。十二年,侍讀學士徒 單公履請設取士科,詔與恭懿議之。恭懿言:「《明詔》有 謂士不治經學,孔孟之道,日為賦詩空文,斯言誠萬 世治安之本。今欲取士,宜敕有司舉有行檢、通經史 之士,使無投牒自售,試以經義論策。夫既從事實學, 則士風還淳,民俗趍厚,國家得才矣。」奏入,帝善之。會 北征恭懿,遂歸田里。十六年,詔安西王相敦遣赴闕, 入見詔于太史院,改曆授集賢學士,兼太史院事。十 八年,辭歸。二十年,以太子賓客召。二十二年,以昭文 館學士領太史院事召,二十九年,以議中書省事召, 皆不行。三十一年,卒,年七十。

楊桓

按《元史楊桓傳》:「桓字武子,兗州人。幼警悟,讀《論語》至 『宰予晝寢』章,慨然有立志,由是終身非疾病未嘗晝 寢。弱冠為郡,諸生名公咸稱譽之。中統四年,補濟州 教授,由濟寧路教授召為太史院校書郎,奏敕撰儀 表銘、曆日序,文辭典雅,賜楮幣千五百緡,辭不受,遷 祕書監丞。至元三十一年,拜監察御史。成宗即位,桓」 疏上時務二十一事,疏奏,帝嘉納之。未幾,陞祕書少 監,預修《大元一統志》。秩滿歸兗州,以貲業悉與弟楷, 鄉里稱焉。大德三年,以國子司業召,未赴,卒,年六十 六。桓為人寬厚,事親篤孝,博覽群籍,著《六書統》《六書 泝源》《書學正韻》,大抵推明許氏之說,而意加深。皆行 于世。

何榮祖

按《元史何榮祖傳》:榮祖字繼先,其先太原人,後徙家 廣平,累遷擢御史臺都事。始折節讀書,日記數千言。 未幾,御史臺除治書侍御史,陞侍御史,出為山東按 察使,特授集賢殿大學士。未幾,為尚書右丞,改中書 右丞,拜昭文館大學士,又加平章政事。卒年七十九, 贈光祿大夫,諡文憲。所著書有《大畜十集》,又有《學易 記》《載道集》《觀物外篇》等書。

申屠致遠

按《元史申屠致遠傳》:「致遠,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從 其父義,徙居東平之壽張。致遠肄業府學,與李謙、孟 祺等齊名。至元七年,崔斌守東平,聘為學官。十年,御 史臺辟為掾,不就,授太常太祝,兼奉禮郎。帝遣太常 卿索羅問毛血之薦,致遠對曰:『毛以告純,血以告新, 禮也』。」宋平,焦友直、楊居寬宣慰兩淛,舉為都事。首言 「宋圖籍宜上之朝,江南學田當仍以贍學」,行省從之。 遷總管府推官。西僧楊璉真加作浮圖于宋故宮,欲 取高宗所書《九經》石刻以築基,致遠力拒之,乃止。改 壽昌府判官。二十年,拜江南行臺監察御史。二十八 年,丁父憂。二十九年,僉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事, 未至,移疾還。元貞元年,纂修《世祖實錄》,召為翰林待 制,不赴。大德二年,疾卒。致遠清修苦節,恥事權貴,聚 書萬卷,名曰「墨莊。」家無餘產,教諸子如師友。所著《忍 齋行槁》四十卷,《釋奠通禮》三卷,《杜詩纂例》十卷,《集驗 方》二十卷,《集古印章》三卷。

劉因

按《元史劉因傳》:「因字夢吉,天資絕人。三歲識書,日記 千百言,過目即成誦。六歲能詩,七歲能屬文,落筆驚 人。甫弱冠,才器超邁,日閱方冊,思得如古人者,友之, 作《希聖解》。國子司業硯彌堅,教授真定,因從之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