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3 (1700-1725).djvu/134

此页尚未校对

者,非自天降地出,安有可望之理哉!」為今之計,莫若 使守令求經明行修成德者,身師尊之,至誠懇惻以 求之,其德化之及,庶乎有所觀感也。其次則求夫操 履近正而不為詭異駭俗者,確守先儒經義師說,而 不敢妄為奇論者,眾所敬服而非鄉愿之徒者,延致 之日,諷誦其書,使學者習之,入耳著心以正其本,則 他日亦當有所發也。其次則取鄉貢至京師罷歸者。 其議論文藝,猶足以聳動其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柢 者矣。六年,除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泰定初,考 試禮部,言於同列曰:「國家科目之法,諸經傳注各有 所主者,將以一道德,同風俗,非欲使學者專門擅業, 如近代《五經》學究之固陋也。聖經深遠,非一人之見 可盡。試藝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 定主意,則求賢之心狹,而差自此始矣。」後再為考官, 率持是說,故所取每稱得人。除國子司業,遷祕書少 監。天子幸上都,以講臣多高年,命集與集賢侍讀學 士王結執經以從。自是歲嘗在行。經筵之制,取經史 中切于心德治道者,用《國語》《漢文》兩進讀。潤譯之際, 患夫「陳聖學者未易於盡其要,指時務者尤難於極 其情,每選一時精於其學者為之,猶數日乃成一篇, 集為反覆古今名物之辨以通之,然後得以無忤。其 辭之所達,萬不及一,則未嘗不退而竊歎焉。」拜翰林 直學士,俄兼國子祭酒。文宗在潛邸已知集名,既即 位,命集仍兼經筵。有旨采輯本朝典故,倣《唐、宋會要》 修《經世大典》,命集與中書平章政事趙世延同任總 裁。集言:「禮部尚書馬祖常多聞舊章,國子司業楊宗 瑞素有曆象地理、記問度數之學,可共領典。翰林修 撰謝端、應奉蘇天爵、太常李好文、國子助教陳旅、前 詹事院照磨宋」褧、通事舍人王士點俱有見聞,可助 撰錄。庶幾是書早成。再閱歲,書乃成,凡八百帙。既上 進,以目疾丐解職,不允。御史中丞趙世安乘閒為集 請曰:「虞伯生久居京師,甚貧,又病目,幸假一外任,便 醫。」帝怒曰:「一虞伯生,汝輩不容耶!」帝方嚮用文學,以 集弘才博識,無施不宜,一時大典冊咸出其手,故重 聽其去集每承詔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 故,從容諷切,冀有感悟。承顧問及古今政治得失,尤 委曲盡言,或隨事規諫。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 七。封仁壽郡公。

虞槃

按《元史虞集傳》,「弟槃,字仲常,延祐五年,第進士,授吉 安永豐丞。丁父憂,除湘鄉州判官。秩滿,除嘉魚縣尹。 槃已卒。槃幼時,嘗讀柳子厚《非國語》,以為《國語》誠可 非,而柳子之說亦非也。著《非非國語》,時人已歎其有 識。《詩》《書》《春秋》皆有論著,而《春秋》乃其家學。故尤善讀 吳澄所解諸經義,輒得其旨趣所在,澄亟稱之。其為」 人方正,雖《集》亦嚴憚之。然不幸年不及艾而卒。

吳萊

按《元史黃溍傳》:同郡吳萊,字立夫,集賢大學士直方 之子也。天資絕人,七歲能屬文,凡書一經目輒成誦。 嘗往族父家,日易《漢書》一帙以去。族父迫扣之,萊琅 然而誦,不遺一字。三易他編皆如之,眾驚以為神。延 祐七年,以《春秋》舉上禮部,不利,退居深褭山中,益窮 諸書奧旨,著《尚書標說》六卷、《春秋世變圖》二卷,《春秋 傳授譜》一卷,《古職方錄》八卷,《孟子弟子列傳》二卷,《楚 漢正聲》二卷,《樂府類編》一百卷,《唐律刪要》三十卷,《文 集》六十卷,他如《詩傳科條》《春秋經說》《胡氏傳證誤》,皆 未脫。槀以御史薦,調長薌書院山長,未上,卒,年四十 有四,君子惜之。

李好文

按《元史李好文傳》,「好文,字惟中,大名之東明人。登至 治元年進士第,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國子助教。泰 定四年,除太常博士。會盜竊太廟神主,好文言:在禮, 神主當以木為之,金玉祭器宜貯之別室。」又言:「祖宗 建國以來七八十年,每遇大禮,皆臨時取具,博士不 過循故事應答而已。往年有詔為集禮,而乃令各省 及各郡縣置局纂修,宜其久不成也。禮樂自朝廷出, 郡縣何有哉?」白長院者選僚屬數人,仍請出架閣文 牘,以資採錄。三年書成,凡五十卷,名曰《太常集禮》。遷 國子博士。丁內憂,服闋,起為國子監丞,拜監察御史。 至正元年,除國子祭酒。四年,改禮部尚書,與修遼、金、 宋史,除參議中書省事。帝以皇太子年漸長,開端本 堂,命皇太子入學,以右丞相脫脫、大司徒雅不花知 端本堂事,而命好文以翰林學士兼諭德。好文力辭, 上書宰相曰:「三代聖王,莫不以教世子為先務。蓋帝 王之治本于道,聖賢之道存于經,而傳經期于明道, 出治在于為學。關係至重,要在得人。自非德堪範模, 則不足以輔成德性;自非學臻閫奧,則不足以啟迪 聰明。宜求道德之鴻儒,仰成國家之盛事。而好文天 資本下,人望素輕,草野之習,而久與性成;章句之學, 而寖以事廢。驟膺重托,負荷誠難,必別加選掄,庶幾 國家有得人之助,而好文免妨賢之譏。」丞相以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