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3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時。蘇味道、李嶠見而歎曰:「陸機豪士之流乎!周身之 道盡矣。」子元與徐堅、元行沖、吳兢等善,嘗曰:「海內知 我者數子耳。」累遷鳳閣舍人,兼修國史。中宗時,擢太 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歲不遷。會天子西還,子元自 乞留東都三年。或言子元身史臣而私著述,驛召至 京,領史事,遷祕書少監。時宰相韋巨源、紀處訥、楊再 思、宗楚客、蕭至忠皆領監修,子元病長官多,意尚不 一,而至忠數責論次無功,又仕偃蹇,乃奏記求罷去。 因為至忠言五不可,又言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禮。 至忠得書,悵惜,不許。楚客等惡其言詆切,謂諸史官 曰:「是子作書,欲致吾何地?」始子元修《武后實錄》,有所 改正,而武三思等不聽,自以為見用於時而志不遂, 乃著《史通》內外四十九篇,譏評今古。徐堅讀之,歎曰: 「為史者宜置坐右也!」又嘗自比揚雄者四:「雄好雕蟲 小技,老而為悔。吾幼喜詩賦,而壯不為,期以述者自 名。」雄準《易》作經,當時笑之:吾作《史通》,俗以為愚。雄著 書見「尤于人,作《解嘲》,吾亦作《釋蒙》。雄少為范逡、劉歆 所器,及聞作經,以為必覆醬瓿。吾始以文章得譽,晚 談史傳,由是減價。」其自感慨如此。累遷太子左庶子, 兼崇文館學士。開元初,遷左散騎常侍。嘗議:《孝經》鄭 氏學非康成注,舉十二條左證其謬,當以古文為正。 《易》無子夏傳、《老子》,《書》無河上公注。請存王弼學,宰相 宋璟等不然其論,奏與諸儒質辨。博士司馬貞等阿 意共黜其言,請二家兼行,惟子夏《易傳》請罷。詔可。卒, 年六十一。子元善持論辨據明銳,視諸儒皆出其下。 朝有論著,輒豫。歿後,帝詔河南就家寫史通讀之,稱 善。追贈工部尚書,諡曰文。

劉貺

按《唐書劉子元傳》,「子貺,字惠卿,好學,多所通解。子元 卒,有詔訪其後,擢起居郎,歷右拾遺內供奉,獻《續說 苑》十篇,以廣漢劉向所遺,而刊落怪妄。」貺嘗以《竹書 紀年》序諸侯列會皆舉諡,後人追修,非當時正史。如 「齊人殲于遂,鄭棄其師」,皆孔子新意。《師春》一篇,錄卜 筮事,與《左氏》合,知按《春秋經傳》而為也,因著《外傳》云。

劉迅

按《唐書劉子元傳》:「子迅,字捷卿,歷京兆功曹參軍事。 常寢疾,房琯聞憂不寐,曰:『捷卿有不諱,天理欺矣』!陳 郡殷寅,名知人,見迅歎曰:『今黃叔度也』。劉晏每聞其 論,曰:『皇王之道盡矣』!上元中,避地安康,卒。迅續《詩》《書》 《春秋》《禮》《樂》五說,書成,語人曰:『天下滔滔,知我者希』。」終 不以示人云。

韋處厚

按《唐書韋處厚傳》:「處厚,字德載,京兆萬年人。事繼母 以孝聞,親歿,廬墓終喪。中進士第,又擢才識兼茂科, 授集賢校書郎。舉賢良方正異等,宰相裴垍引直史 館,改咸陽尉。憲宗初,擢左補闕。禮部尚書李絳請間 言:『古帝王以納諫為聖,拒諫為昏。今不聞進規納忠, 何以知天下事』?帝曰:『韋處厚、路隋數上疏,其言忠切, 顧卿未知爾』。」由是中外推其靖密。穆宗立,為翰林侍 講學士。處厚以帝沖怠不向學,即與路隋合《易》《書》《詩》 《春秋》《禮》《孝經》《論語》,掇其粹要,題為《六經法言》二十篇 上之,冀助省覽。帝稱善,並賜金幣。再遷中書舍人,進 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靈昌郡公。太和 二年薨,年五十六,贈司空。處厚性嗜學,家書讎正至 萬卷。為拾遺時,撰《德宗實錄》。後又與路隋共次《憲宗 實錄》,詔分日入直,創具凡例,未及成而終。

樊宗師

按《唐書樊澤傳》:「澤字安時,河中人。舉賢良方正,貞元 三年,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十四年卒,贈司空,諡曰成。 子宗師,字紹述,始為國子主簿,元和三年,擢軍謀宏 遠科,授著作佐郎,歷金部郎中,綿州刺史,徙絳州,治 有績,擢諫議大夫,未拜卒。始,宗師家饒于財,悉散施 姻舊賓客。妻子告不給,宗師笑不答。然力學多通解」, 著《春秋傳》《魁紀公》《樊子》凡百餘篇,別集尚多。韓愈稱 宗師論議平正,有經據,嘗薦其材云。

崔郾

按《唐書崔郾傳》:「郾字廣略,姿儀偉秀,人望而慕之,然 不可狎也。中進士第,補集賢校書郎,三遷諫議大夫。 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講學士,旋進中書舍人。謝曰:『陛 下使臣侍講,歷半載,不一問經義,臣無功,不足副厚 恩』。帝慚曰:『朕少間,當請益高』。」釴適在旁,因言「陛下樂 善而無所咨詢,天下之人不知有嚮儒意。帝重咎謝」, 咸賜錦幣。郾與高重類《六經要言》為十篇上之,以便 觀省。遷禮部侍郎,又遷禮部尚書。卒于官,贈吏部尚 書,諡曰「德。」郾不藏貲,有輒周給親舊,為治其婚喪。居 家怡然,不訓子弟,子弟自化。

柳仲郢

按《唐書柳仲郢傳》,「仲郢字諭蒙,母韓即皋女也,善訓 子,故仲郢幼嗜學,嘗和熊膽丸使夜咀嚥以助勤。長 工文,著《尚書二十四司箴》,為韓愈咨賞。元和末,及進 士第,為校書郎。牛僧孺辟武昌幕府,有父風矩。僧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