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3 (1700-1725).djvu/61

此页尚未校对

貌士索奏。槁槁雖焚,聞者浸廣,忌者愈深,而廷鸞之 名重天下。開慶元年,吳潛入相,召為校書郎。四年,擢 起居舍人兼太子右庶子,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 檢討官。入奏言:「太史必當謹書災異,願陛下翕受敷 施,以壯人才之精神;虛心容納,以植人言之骨幹。」五 年,彗出,上疏極言天人之際。遷禮部侍郎。咸淳三年, 同知樞密院事。五年,進參知政事,進右丞相兼樞密 使。八年,九疏乞罷政。九年,依舊觀文殿大學士、知紹 興府、浙東安撫大使。十七年,薨。所著《六經集傳》《語孟 會編》《楚詞補記》《洙泗裔編》《讀莊筆記》《張氏祝氏皇極 觀物外篇》諸書。

周敦頤

按《宋史道學周敦頤傳》:「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以 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主簿。熙寧初,知郴州, 用趙抃及呂公著薦,為廣東轉運判官。以疾求知南 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於湓江,取營道 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鎮蜀,將奏用之,未及而卒,年 五十七。」黃庭堅稱其「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 月。廉於取名而銳於求志,薄於徼福而厚於得民,菲 於奉身而燕及煢嫠,陋於希世而尚友千古。博學力 行,著《太極圖》,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始終。其說曰: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 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 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 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 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 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 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 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 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 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 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 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又著《通書》四十篇,發明太極 之蘊。序者謂其言約而道大,文質而義精,得孔、孟之 本源,大有功於學者也。掾南安時,程珦通判軍事,視 其氣貌非常人,與語,知其為學知道,因與為友,使二 子顥、頤往受業焉。敦頤每令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 二程之學源流乎此矣。故顥之言曰:「自再見周茂叔 後,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侯師聖學於程 頤,未悟,訪敦頤,敦頤曰:「吾老矣,說不可不詳。」留對榻 夜談,越三日乃還。頤驚異之,曰:「非從周茂叔來耶?」其 善開發人類此。嘉定十三年,賜諡曰元公。淳祐元年, 封汝南伯,從祀孔子廟庭。

程顥

按《宋史道學程顥傳》:「顥字伯淳,世居中山,後從開封 徙河南。高祖羽,太宗朝三司使。父珦,仁宗錄舊臣,後 以為黃陂尉。久之,知龔州,累轉太中大夫。顥舉進士, 調鄠上元主簿。鄉必有校,暇時親至,召父老與之語。 兒童所讀書,親為正句讀,教者不善,則為易置。擇子 弟之秀者聚而教之,民愛之如父母。熙寧初,用呂公」 著薦,為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裏行。神宗素知其名,數 召見。每退,必曰:「頻求對,欲常常見卿。」一日,從容咨訪, 報正午始趨出。庭中人曰:「御史不知上未食乎?」前後 進說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慾、求賢育材為言,務以誠 意感悟主上。嘗勸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輕天下士。帝 俯躬曰:「當為卿戒之。」坐責監汝州鹽稅。哲宗立,召為 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顥資性過人,充養有道, 和粹之氣,盎于面背,門人交友從之數十年,亦未嘗 見其忿厲之容。遇事優為,雖當倉卒,不動聲色。自十 五六時,與弟頤聞汝南周敦頤論學,遂厭科舉之習, 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於諸家,出入於老、釋者幾十 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秦漢以來,未有臻斯理者。 教人自致知至於知止,誠意至於平天下,灑掃應對 至於窮理盡性,循循有序。病學者厭卑近而騖高遠, 卒無成焉。故其言曰:「道之不明,異端害之也。昔之害 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 今之惑人也因其高明。」自謂之窮神達化,而不足以 開物「成務。言為無不周遍,實則外於倫理,窮深極微, 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天下之學,非淺陋固滯,則必 入於此。自道之不明也,邪誕妖妄之說競起,塗生民 之耳目,溺天下於污濁,雖高才明智,膠於見聞,醉生 夢死,不自覺也。是皆正路之蓁蕪,聖門之蔽塞,辟之 而後可以入道。顥之死,士大夫識與不識」,莫不哀傷 焉。文彥博采眾論,題其墓曰「明道先生。」其弟頤序之 曰:「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 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無善治,士猶 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以傳諸後。無真儒,則 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滅矣。先生生於千 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於遺經,以興起斯文為己 任,辨異端,闢邪說,使聖人之道煥然復明於世,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