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3 (1700-1725).djvu/62

此页尚未校对

孟子之後一人而已。然學者於道,不知所向,則孰知 斯人之為功?不知所至,則孰知斯名之稱情也哉?嘉 定十三年,賜諡曰「純公。」淳祐元年,封河南伯,從祀孔 子廟庭。

程頤

按《宋史道學程頤傳》:「『頤字正叔,年十八,上書闕下,欲 天子黜世俗之論,以王道為心。遊太學,見胡瑗,問諸 生以顏子所好何學』?頤因答曰:『學以至聖人之道也。 聖人可學而至歟』?曰:『然。學之道如何』?曰:『天地儲精,得 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 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其中』」 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欲。」情既熾 而益蕩,其性鑿矣。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于中,正其 心,養其性。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于邪僻,梏 其性而亡之。然學之道,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後力 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誠之之道,在乎信道篤, 信道篤則行之果,行之果則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 乎心,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出處語默必于是,久 而弗失,則居之安,動容周旋中禮,而邪僻之心無自 生矣。故顏子所事,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 言,非禮勿動。」仲尼稱之,則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 弗失之矣。」又曰「不遷怒,不貳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 之未嘗復行。」此其好「之篤、學之得其道也。」然聖人則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顏子則必思而後得,必勉而後 中,其與聖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 以其好學之心,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後人不達, 以謂聖本生知,非學可至,而為學之道遂失。不求諸 己而求諸外,以博聞彊記、巧文麗辭為工,榮華其言, 鮮有「至於道者,則今之學與顏子所好異矣。」瑗得其 文,大驚異之,即延見,處以學職。呂希哲首以師禮事 頤,治平、元豐間,大臣屢薦,皆不起。哲宗初,司馬光、呂 公著共疏其行義曰:「伏見河南府處士程頤,力學好 古,安貧守節,言必忠信,動遵禮法。年踰五十,不求仕 進,真儒者之高蹈,聖世之逸民。望擢以不次,使士類 有所矜式。」詔以為西京國子監教授,力辭。尋召為祕 書省校書郎。既入見,擢崇政殿說書。即上疏言:「習與 智長,化與心成。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 德之士,使與之處,以薰陶成性。況陛下春秋之富,雖 睿聖得於天資,而輔養之道不可不至。大率一日之 中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寺人宮女之時少,則氣質 變化,自然而成。願選名儒入侍勸講,講罷留之分直, 以備訪問。或有小失,隨事獻規,歲月積久,必能養成 聖德。」頤每進講,色甚莊,繼以諷諫聞。帝在宮中,盥而 避蟻,問:「有是乎?」曰:「然,誠恐傷之爾。」頤曰:「推此心以及 四海,帝王之要道也。」神宗喪未除,冬至,百官表賀,頤 言:「節序變遷,時思方切,乞改賀為慰。」既除喪,有司請 開樂置宴,頤又言:「除喪而用吉禮,尚當因事張樂,今 特設宴,是喜之也。」皆從之。蘇軾不悅於頤,胡宗愈、顧 臨詆頤不宜用,孔文仲極論之,遂出管勾西京國子 監。徽宗即位,復其官,卒,年七十五。頤於書無所不讀, 其學本於誠,以《大學》《語》《孟》《中庸》為標指,而達於六經, 動止語默,一以聖人為師,其不至乎聖人不止也。張 載稱其兄弟從十四五時便脫然欲學聖人,故卒得 孔、孟不傳之學,以為諸儒倡。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 然。知德者尤尊崇之,著《易春秋傳》以傳於世。《易傳序》 曰:「《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 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 開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去古 雖遠,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 忘味,自秦而下,蓋無傳矣。予生千載之後,悼斯文之 湮晦,將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易》有聖 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 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 亡之道備于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 矣。「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 占」,得于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辭而能通 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 無間,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故善學者 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傳者辭也。 由辭以得意,則在乎人焉。《春秋傳序》曰:「天之生民,必 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治之而爭奪息,導之而生 養遂,教之而倫理明。然後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二 帝而上,聖賢世出,隨時有作,生乎風氣之宜,不先天 以開人,各因時而立政。暨乎三王迭興,三重既備,子、 丑、寅之建正,忠、質、文之更尚,人道備矣,天運周矣。聖 王既不復作,有天下者雖欲倣古之跡,亦私意妄為 而已事之繆。秦至以建亥為正道之悖,漢專以智力 持世,豈復知先王之道也?夫子當周之末,以聖人不 復作也,順天應時之治不復有也,于是作《春秋》,為百 王不易之大法。所謂「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 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