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3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有所見,而不違乎心目之間,然後擴充而往,無所不 通,則庶乎其可以言」《中庸》矣。其語《春秋》曰:「《春秋》一事, 各是發明一例,如觀山水徙步而形勢不同,不可拘 以一法。然所以難言者,蓋以常人之心推測聖人,未 到聖人灑然處,豈能無失耶?」是時,吏部外郎朱松與 侗為同門友,雅重侗,遣子熹從學。熹卒得其傳。卒年 七十有一。

朱熹

按《宋史道學朱熹傳》:「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 人。父松,字喬年,中進士第,歷司勳吏部郎。熹幼穎悟, 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問曰:『天之上何物』?松 異之,就傅,授以《孝經》,一閱,題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嘗從群兒戲沙上,獨端坐,以指畫沙視之,八卦也。年 十八,貢於鄉,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主泉州同安簿』」, 選邑秀民充弟子員,日與講說聖賢修己治人之道, 禁女婦之為僧道者。罷歸。孝宗即位,詔求直言。熹上 封事言:「聖躬雖未有過失,而帝王之學不可以不熟 講;朝政雖未有闕遺,而修攘之計不可以不早定;利 害休戚雖不遍舉,而本原之地不可以不加意。陛下 毓德之初,親御簡策,不過諷誦文辭,吟詠情性,又頗 留意於《老子》、釋氏之書。夫記誦詞藻,非所以探淵源 而出治道;虛無寂滅,非所以貫本末而立大中。帝王 之學,必先格物致知,以極夫事物之變,使義理所存, 纖悉畢照,則自然意誠心正,而可以應天下之務。」隆 興元年,復召入對,言:「《大學》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陛下雖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嘗隨事以觀理, 即理以應事,是以舉措之間,動涉疑貳,聽納之際,未 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除武學博士,待次。乾道 元年,促就職。既至,而洪适為相,復主和論,不合歸。三 年,陳俊卿、劉珙薦為樞密院編修官,待次。五年,丁內 艱。六年,工部侍郎胡銓以詩人薦,與王庭珪同召,以 未終喪辭。七年,既免喪,復召,以祿不及養辭。九年,梁 克家相,申前命,又辭。克家奏熹屢召不起,宜蒙褒錄, 執政俱稱之。上曰:「熹安貧守道,廉退可嘉。」特改合入 官,主管台州崇道觀。熹以求退得進,於義未安,再辭。 淳熙元年,始拜命。二年,上欲獎用廉退,以勵風俗。龔 茂良行丞相,以熹名進,除祕書郎,力辭,主管武夷山 沖佑觀。五年,史浩再相,除知南康軍,再辭,不許。至郡, 興利除害,訪白鹿洞書院遺址,奏復其舊為學規,俾 守之。除直祕閣,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入對,其 所奏凡七事,其一二事手書以防宣洩。時鄭丙上疏 詆程氏之學。王淮擢陳賈為監察御史,賈面對,論「近 日縉紳有所謂道學者,大率假名以濟偽,願考察其 人,擯棄勿用。」蓋指熹也。十年,詔主管台州崇道觀,連 奉雲臺、鴻慶之祠者五年。十四年,周必大相,除提點 江西刑獄公事,以疾辭,不許,遂行。十五年,淮罷相,遂 入奏。是行也,有要之於路,以為正心誠意之論,上所 厭聞,戒勿以為言。熹曰:「吾平生所學,惟此四字,豈可 隱默以欺吾君乎?」及奏,上曰:「久不見卿,今當處卿清 要,不復以州縣為煩也。」除兵部郎官,以足疾丏祠。本 部侍郎林栗嘗與熹論《易》《西銘》不合,劾「熹本無學術, 徒竊張載、程頤緒餘,謂之道學。所至輒攜門生數十 人,妄希孔、孟歷聘之風,邀索高價,不肯供職,其偽不 可掩。」周必大言:「熹上殿之日,足疾未瘳,勉彊登」對。上 曰:「朕亦見其跛曳。」左補闕葉適上疏與栗辨,謂其言 無一實者,謂之「道學」一語,無實尤甚。往日王淮表裏 臺諫,陰廢正人,蓋用此術。詔:「熹昨入對,所論皆新任 職事,朕亦諒其誠,復從所請,可疾速之任。」會胡晉臣 除侍御史,首論栗執拗不通,喜同惡異,無事而指學 者為黨,乃黜栗知泉州。熹再辭免,除直寶文閣、主管 西京嵩山崇福宮。未踰月,再召,熹又辭。始,熹嘗以為 「口陳之說有所未盡,乞具封事以聞。」至是,投匭進封 事,上已就寢,亟起秉燭,讀之終篇。明日,除主管太乙 宮兼崇政殿說書,力辭,除祕閣修撰,奉外祠。光宗即 位,再辭,職名仍舊直寶文閣,降詔獎諭。居數月,除江 東轉運副使,以疾辭,改知漳州。明年,以子喪請祠。時 史浩入見,請收天下人望,乃除祕閣修撰、主管南京 鴻慶宮。熹再辭,詔論撰之職以寵名儒,乃拜命。寧宗 即位,除煥章閣待制、侍講,辭,不許。入對,復面辭,上手 劄:「卿經術淵深,正資勸講次對之職,勿復勞辭,以副 朕崇儒重道之意。」熹每以所講編次成帙以進,上亦 開懷容納。慶元元年,趙汝愚以誣逐,朝廷大權盡歸 𠈁胄。二年,沈繼祖為監察御史,誣熹十罪,詔落職罷 祠,門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編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 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請。明年卒,年七十一。疾且革,手 書屬其子在及門人范念得、黃榦,拳拳以勉學及《修 正遺書》為言。翌日,正坐,整衣冠,就枕而逝。熹登第五 十年,仕於外者僅九載,立朝纔四十日。家故貧,少依 父友劉子羽,寓建之崇安,後徙建陽之考亭,簞瓢屢 空,晏如也。諸生之自遠而至者,豆飯藜羹率與之共, 往往稱貸於人以給用,而非其道義,則一介不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