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3 (1700-1725).djvu/70

此页尚未校对

有驗,昺多采其說為對。又言:「民之災患大者有」四:一 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災歲必有其一,但或輕 或重耳。四事之害,旱暵為甚。蓋田無畎澮,悉不可救, 所損必盡。《傳》曰:「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此之謂也。三年, 被病請告,詔大醫診視。六月,上親臨問疾,賜名藥一 奩,白金器千兩,繒綵千匹。國朝故事,非宗戚將相,無 問疾臨喪之禮,特有加於昺與郭贄者,以恩舊故也。 未幾,有旨命中書召其子太常博士知東明縣仲寶、 國子博士知信陽軍若思還,侍疾,踰月卒,年七十九。 贈左僕射,三子並進秩。初,雍熙中昺撰《禮選》二十卷 獻之,太宗探其帙,得《文王世子》篇,觀之甚悅,因問衛 紹欽曰:「昺為諸王講說,曾及此乎?」紹欽曰:「諸王常時 訪昺經義,昺每」至發明君臣父子之道,必重複陳之, 太宗益喜。上嘗因內閣暴書,覽而稱善,召昺同觀,作 《禮選贊》賜之。昺言家無遺槁,願得副本。上許之,繕錄 未畢而昺卒。亟詔寫二本,一本賜其家,一本俾置冢 中。昺在東宮及內庭,侍上講《孝經》《禮記》《論語》《書》《易》《詩》 《左氏傳》,據傳疏敷引之外,多引時事為喻,深被嘉獎。 上嘗問:「管仲、召忽皆事公子糾,小白之入,召忽死之, 管仲乃歸,齊相桓公。豈非召忽以忠死而管仲不能 固其節?為臣之道當若是乎?又鄭注《禮記·世子篇》云: 『文王以勤憂損壽,武王以安樂延年』。朕以為本經旨 意必不然也。且夏禹焦勞,有元圭之賜,而享國永年。 若文王能憂人之心,不自暇逸,縱無感應,豈至虧損 壽命邪?」各隨其事理以對。先是,咸平中,王欽若知貢 舉,有告其受舉人賄賂者,下御史臺,鞫得狀,欽若自 訴。詔昺與邊肅、毋賓古、閻承翰就太常寺覆推,昺力 辨欽若,而洪湛、扺罪,欽若以是德之。昺之厚被寵顧, 欽若與有功焉。仲寶貪猥不才,舉止率易,士大夫多 鄙笑之。欽若在中書,「用為三司判官後至祠部郎中 坐贓黜官卒。」若思終於駕部郎中。

孫奭

按《宋史儒林孫奭傳》:「奭字宗古,博川博平人。幼與諸 生師里中王徹。徹死,有從奭問經者,奭為解析微指, 人人驚服,於是門人數百皆從奭。後徙居須城。《九經》 及第,為莒縣主簿,上書願試講說,遷大理評事,為國 子監直講。太宗幸國子監,召奭講書,至『事不師古,以 克永世,匪說攸聞』。帝曰:『此至言也。商宗乃得賢相如 此邪』?」因咨嗟久之,賜五品服。真宗以為諸王府侍讀。 會詔百官轉對,奭上十事,判太常禮院、國子監、司農 寺。累遷工部郎中,擢龍圖閣待制。奭以經術進,守道 自處,即有所言,未嘗阿附取悅。大中祥符初,得天書 於左承天門,帝將奉迎,召宰相對崇政殿西廡,王旦 等曰:「天貺符命,實盛德之應。」皆再拜稱萬歲。又召問 奭,奭對曰:「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也!」帝既奉迎 天書,大赦改元,布告其事於天下。築玉清昭應宮。是 歲,天書復降泰山,帝以親受符命,遂議封禪,作禮樂。 王欽若、陳堯叟、丁謂、杜鎬、陳彭年皆以經義左右附 和,由是天下爭言符瑞矣。四年,又將祀汾陰。是時大 旱,京師近郡穀踊貴,奭上疏諫曰:「先王卜征五年,歲 習其祥,祥習則行,不習則增,修德而改卜。陛下始畢 東封,更議西幸,殆非先王卜征五年慎重之意。其不 可一也。夫汾陰后土,事不經見。昔漢武帝將封禪,故 先封中嶽,祠汾陰,始巡幸郡縣,遂有事於泰山。今陛 下既已登封,復欲幸汾陰,其不可二也。古者圓丘方 澤,所以郊祀天地,今南北郊是也。漢初承秦,唯立五 畤以祀天,而后土無祀,故武帝立祠於汾陰。自元、成 以來,從公卿之議,遂徙汾陰后土於北郊,後之王者 多不祀汾陰。今陛下已建北郊,乃舍之而遠祀汾陰, 其不可三也。西漢都雍,去汾陰至近。今陛下經重關, 越險阻,輕棄京師根本,而慕西漢之虛名,其不可四 也。河東,唐王業之所起也,唐又都雍,故明皇間幸河 東,因祠后土。聖朝之興,事與唐異,而陛下無故欲祀 汾陰,其不可五也。昔者周宣王遇災而懼,故詩人美 其中興,以為賢主。比年以來,水旱相繼,陛下宜側身 修德,以答天譴,豈宜下徇姦回,遠勞民庶,盤游不已, 忘社稷之大計?其不可六」也。夫雷以二月啟蟄,八月 收聲,育養萬物,失時則為異。今震雷在冬,為異尤甚, 此天意丁寧以戒陛下,而反未悟,殆失天意,其不可 七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 神。今國家土木之功,累年未息,水旱洊沴,饑饉居多, 乃欲勞民事神,神其享之乎?此其不可八也。陛下必 欲為此者,「不過效漢武帝、唐明皇,巡幸所至,刻石頌 功,以崇虛名,夸示後世爾。陛下天資聖明,當慕二帝、 三王,何為下襲漢、唐之虛名?其不可九也。唐明皇以 嬖寵姦邪,內外交害,身播國,屯兵交關下,亡亂之跡 如此,由狃於承平,肆行非義,稔致禍敗。今議者引《開 元故事》以為盛烈,乃欲倡導陛下而為之。臣竊為陛 下不取。此其不可十也。臣言不逮意,陛下以臣言為 可取,願少賜清問,以畢臣說。」帝遣內侍皇甫繼明就 問,又上疏曰:「陛下將幸汾陰,而京師民心弗寧,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