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3 (1700-1725).djvu/9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論尤精,傅良皆師事之,而得季宣之學為多。及入太

學,與廣漢張栻、東萊呂祖謙友善。祖謙為言本朝文 獻相承條序,而主敬集義之功,得於栻為多。」自是四 方受業者愈眾。登進士甲科,教授泰州。參知政事龔 茂良才之,薦於朝,改太學錄,出通判福州。丞相梁克 家領帥事,委成於傅良。傅良平一府曲直,壹以義彊, 禦者不得售其私,陰結言官論罷之。後五年,起知桂 陽軍。光宗立,稍遷提舉常平茶鹽轉運判官。湖湘民 無後,以異姓為嗣者,官利其貲,輒沒入之。傅良曰:「絕 人嗣,非政也。」復之幾二千家。轉浙西提點刑獄,除吏 部員外郎,去朝四十年,至是而歸,鬚鬢無黑者,都人 聚觀嗟嘆,號「老陳郎中。」傅良為學,自三代、秦、漢以下, 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於極而後已,而於太祖開 創本原,尤為潛心。及是,因輪對,言曰:「太祖皇帝垂裕 後人,以愛惜民力為本。熙寧以來,用事者始取太祖 約束,一切紛更之。諸路上供歲額,增於祥符一倍,崇 寧重修《上供格》,頒之天下,率增至十數倍。其它雜斂, 則熙寧以常平寬剩、禁軍闕額之類,別項封椿,而無 額上供起於元豐,經制起於宣和,總制月椿起於紹 興,皆迄今為額,折帛和買之類,又不與焉。茶引盡歸 於都茶場,鹽鈔盡歸於榷貨務,秋苗斗斛十八九歸 於網運,皆不在州縣。州縣無以供,則豪奪於民,於是 取之斛面,折變科敷,抑配贓罰,而民困極矣。方今之 患,何但四夷,蓋天命之永不永,在民力之寬不寬耳, 豈不甚可畏哉!陛下宜以救民窮為己任」,推行太祖 未泯之澤,以為萬世無疆之休。且言:「今天下之力,竭 於養兵,而莫甚於江上之軍。都統司謂之御前軍馬, 雖朝廷不得知;總領所謂之大軍錢糧,雖版曹不得 與。於是中外之勢分,而事權不一,施行不專,雖欲寬 民,其道無繇。誠使都統司之兵與向者在制置司時 無異,總領所之財與向者在轉運司時無異,則內外 為一體。內外一體則寬民力可得而議矣。」帝從容嘉 納,且勞之曰:「卿昔安在?朕不見久矣。其以所著書示 朕。」退以《周禮說》十三篇上之。遷祕書少監兼實錄院 檢討官、嘉王府贊讀。紹熙三年,除起居舍人,明年,兼 權中書舍人。初,光宗之妃黃氏有寵,李皇后妒而殺 之。光宗既聞之,而復因郊祀大風雨,遂震懼得心疾, 自是視章疏不時。於是傅良奏曰:「一國之勢猶身也, 壅底則致疾。今日遷延某事,明日阻節某人,即有姦 險,乘時為利,則內外之情不接,威福之柄下移,其極 至於天變不告,邊警不聞,禍且不測矣。」帝悟,會疾亦 稍平,過重華宮。而明年重明節,復以疾不往。丞相以 下至於太學諸生,皆力諫不聽,而方召內侍陳源為 內侍省押班。傅良不草詞,且上疏曰:「陛下之不過宮 者,特誤有所疑,而積憂成疾,以至此爾。臣嘗即陛下 之心反覆論之,竊自謂深切,陛下亦既許之矣。未幾 中變,以誤為實而開無端之釁,以疑為真而成不療 之疾,陛下自貽禍也。」書奏,帝將從之。百官班立以俟 帝出,至御屏,皇后挽帝回,傅良遂趨,上引裾,后叱之, 傅良哭於庭。后益怒,傅良下殿徑行。詔改祕閤修撰, 仍兼贊讀,不受。寧宗即位,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讀、直 學士院、同實錄院修撰。會詔朱熹與在外宮觀,傅良 言:「熹難進易退,內批之下,舉朝驚愕。臣不敢書行。」熹 於是進寶文閤待制,與郡。御史中丞謝深甫論傅良 言不顧行,出提舉興國宮。明年,察官交疏,削秩罷。嘉 泰二年,復官,起知泉州,辭。授集英殿修撰,進寶謨閤 待制。終於家,年六十七,諡文節。傅良著述有《詩解詁》 《周禮說》《春秋後傳》《左氏章指》行於世。

葉適

按《宋史儒林葉適傳》:「適字正則,溫州永嘉人。為文藻 思英發,擢淳熙五年進士第二人,授平江節度推官。 丁母憂,改武昌軍節度判官。少保史浩薦於朝,召之 不至,改浙西提刑司幹辦公事,士多從之游。參知政 事龔茂良復薦之,召為太學正,遷博士。因輪對,奏曰: 『人臣之義,當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二陵之讎』」 未報,故疆之半未復,而言者以為當乘其機,當待其 時。然機自我發,何彼之乘?時自我為,何彼之待?非真 難,真不可也。正以我自為難,自為不可耳。於是力屈 氣索,甘為退伏者,於此二十六年,積今之所謂難者 陰沮之,所謂不可者默制之也。蓋其難有四,其不可 有五:置「不共戴天」之讎,而廣「兼愛」之「義,自為虛弱,此 國是之難一也。」國之所是既然,士大夫之論亦然,為 奇謀祕畫者,止於乘機待時;忠義決策者,止於親征 遷都,深沉慮遠者,止於固本自治,此議論之難二也。 環視諸臣,迭進迭退,其知此事本而可以反覆論議 者誰乎?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此人才 之難三也。論者徒鑒「五代之致亂,而不思靖康之得 禍,今循守舊模,而欲驅一世之人以報君讎,則形勢 乖阻,誠無展足之地;若順時增損,則其所更張動搖, 關係至重,此法度之難四也。又有甚不可者,兵以多 而至于弱,財以多而至于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