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先本劉氏,後避吳越錢武肅王嫌名,更為金氏。履祥 從曾祖景文,當宋建炎、紹興間,以孝行著稱。其父母 疾,齋禱於天,而靈應隨至,事聞於朝,為改所居鄉曰 純孝。履祥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書,即能記誦。比長, 益自策勵,凡天文、地形、禮樂、田乘、兵謀、陰陽、律曆之」 書靡不畢究。及壯,知向濂、洛之學,事同郡王柏從登 何基之門。基則學於黃榦,而榦親承朱熹之傳者也。 自是講貫益密,造詣益邃。時宋之國事已不可為,履 祥遂絕意進取,然負其經濟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 也。會襄、樊之師日急,宋人坐視而不敢救,履祥因進 「牽制擣虛」之策,請以重兵由海道直「趨燕、薊,則襄、樊 之師,將不攻而自解。」且備敘海舶所經凡州郡縣邑, 下至巨洋別鄔,難易遠近,歷歷可據以行,宋終莫能 用。及後朱暄、張清獻海運之利,而所由海道,視履祥 先所上書,咫尺無異者,然後人服其精確。德祐初,以 迪功郎、史館編校起之,辭弗就。宋將改物,所在盜起, 履祥屏居金華山中。兵燹稍息,則上下巖谷,追逐雲 月,寄情嘯詠,視世故泊如也。平居獨處,終日儼然,至 與物接,則盎然和懌。訓迪後學,諄切無倦,而尤篤於 分義。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為隸,不相知者十年, 履祥傾貲營購,卒贖以完。其子後貴,履祥終不自言, 相見勞問,辛苦而已。何基、王柏之喪,履祥率其同門 之士,以義制服,觀者始知師弟子之繫於常倫也。履 祥嘗謂:「司馬文正公光作《資治通鑑》,祕書丞劉恕為 《外紀》以記前事,不本於經,而信百家之說,是非謬於 聖人,不足以傳信。自帝堯以前,不經夫子所定,固野 而難質。夫子因魯史以作《春秋》,王朝列國之事,非有 玉帛之使,則魯史不得而書,非聖人筆削之所加也。 況《左氏》所記,或闕或誣,凡此類皆不得以辟經為辭。」 乃用邵氏《皇極經世曆》、胡氏《皇王大紀》之例,損益折 衷,一以《尚書》為主,下及《詩》《禮》《春秋》,旁採舊史諸子,表 年繫事,斷自唐堯以下,接於《通鑑》之前,勒為一書,二 十卷,名曰《通鑑前編》。凡所引書,輒加訓釋以裁正其 義,多儒先所未發。既成,以授門人許謙曰:「二帝、三王 之盛,其微言懿行,宜後王所當法;戰國、申、商之術,其 苛法亂政,亦後王所當戒。則是編不可以不著也。」他 所著書,曰《大學章句疏義》二卷,《論語孟子集註考證》 十七卷、《書表註》四卷,謙為益加校定,皆傳於學者。天 曆初,廉訪使鄭允中表上其書於朝。初,履祥既見王 柏,首問為學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舉先儒之言: 「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 行乎事物之內,此為學之大方也。」及見何基,基謂之 曰:「會之屢言賢者之賢,理欲之分,便當自今始。」會之。 蓋柏字也。當時議者以為基之清介純實似尹和靖, 柏之高明剛正似謝上,蔡履祥則親得之二氏而並 充於己者也。履祥居仁山之下,學者因稱為仁山先 生。大德中卒。元統初,里人吳師道為國子博士,移書 學官,祠履祥於鄉學。至正中,賜諡文安。

許謙

按《元史儒學許謙傳》:「謙字益之,其先京兆人。九世祖 延壽,宋刑部尚書。八世祖仲容,太子洗馬。仲容之子 曰洸、曰洞。洞由進士起家,以文章政事知名於時。洸 之子實事海陵胡瑗,能以師法終始者也。由平江徙 婺之金華,至謙五世為金華人。父觥,登淳祐七年進 士第,仕未顯以歿。謙生數歲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 口授《孝經》《論語》,入耳輒不忘。稍長,肆力於學,立程以 自課,取四部書,分晝夜讀之,雖疾恙不廢。既乃受業 金履祥之門,履祥語之曰:「士之為學,若五味之在和, 醯醬既加,則酸鹹頓異。子來見我,已三日而猶夫人 也。豈吾之學無以感發子耶?」謙聞之惕然。居數年,盡 得其所傳之奧,於書無不讀,窮探聖微,雖殘文羨語, 皆不敢忽;有不可通,則不敢強;於先儒之說有所未 安,亦不苟同也。讀《四書章句集註》,有《叢說》二十卷,謂 學者曰:「學以聖人為準的。」然必得聖人之心,而後可 學聖人之事。聖賢之心具在《四書》,而《四書》之義備於 朱子。顧其辭約意廣,讀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讀詩 集傳》,有《名物鈔》八卷,正其音釋,攷其名物度數,以補 先儒之未備,仍存其逸義,旁采遠援,而以己意終之。 《讀書集傳》有《叢說》六卷,其觀史有治忽幾微,倣史家 年經國緯之法,起太皞氏,迄宋元祐元年秋九月尚 書左僕射司馬光卒,備其世數,總其年歲,原其興亡, 著其善惡,蓋以為光卒則中國之治不可復興,誠理 亂之幾也。故附於《續經》,而書孔子卒之義,以致其意 焉。又有《自省編》,晝之所為,夜必書之,其不可書者則 不為也。其他若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貨刑法、字學、 音韻、醫經術數之說,亦靡不該貫,旁而釋老之言,亦 洞究其蘊。嘗謂學者孰不曰「闢異端,苟不深探其隱 而識其所以然,能辨其同異,別其是非也」幾希。又嘗 句讀《九經》《儀禮》及《春秋》三傳,於其宏綱要領,錯簡衍 文,悉別以鉛黃朱墨,意有所明,則表而見之。其後吳 師道購得呂祖謙點校《儀禮》,視謙所定不同者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