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5 (1700-1725).djvu/134

此页尚未校对

文囿雕奇彩,藝門蘊深致。雲飛星共流,風揚月兼至。 類禋遵令典,壇壝資良地。五勝竟無違,百司誠有庇。 粵予承暇景,談叢引眾祕。討論窮義府,看覈披經笥。 大辯良難仰,小學終先匱。聞道諒知榮,含毫孰忘愧。

《讀後漢逸民傳二首》
張謂

子陵沒已久,讀《史》思其賢。誰謂潁陽人,千秋如比肩。 嘗聞漢光武,曾是曠周旋。名位苟無心,對君亦可眠。 東過富春渚,樂此佳山川。夜臥松下月,朝看江上煙。 釣時如有待,釣罷應忘筌。生事在林壑,悠悠經暮年。 於今七里灘,遺跡尚依然。高臺竟寂寞,流水空潺湲。

龐公南郡人,家在襄陽里。何處偏來往,襄陽東陂是。 誓將業田種,終得保妻子。何言二千石,乃欲勸吾仕。 鸛鵲巢茂林,黿鼉穴深水。萬物從所欲,吾心亦如此。 不見鹿門山,朝朝白雲起。采藥復采樵,優游終暮齒。

後漢書部紀事

《後漢書北海靖王傳》:「臨邑侯復,好學能文章。永平中, 每有講學事,輒令復典掌焉。與班固、賈逵共述《漢史》, 傅毅等皆宗事之。復子騊駼及從兄平望侯毅,有才 學。永寧中,鄧太后召毅及騊駼入東觀,與謁者僕射 劉珍著《中興以下名臣列士傳》。騊駼又自造賦、頌、書、 論,凡四篇。」

《東平憲王蒼傳》:「蒼少好經書,雅有智思。為人美須髯, 要帶十圍,顯宗甚愛重之。永平十五年,帝以所作《光 武本紀》示蒼,蒼因上《光武受命中興頌》。帝甚善之,以 其文典雅,特令校書郎賈逵為之訓詁。建初六年,蒼 上疏求朝。明年,帝許之,賜以祕書、列仙圖、道術祕方。 明年薨,詔封上蒼自建武以來章奏及所作書、記、賦」、 頌。《七言別字歌詩》。并集覽焉。

《荀淑傳》:「荀悅字仲豫,儉之子也。儉早卒,悅年十二,能 說《春秋》。家貧無書,每之人間,所見篇牘,一覽多能誦 記。性沈靜,美姿容,尤好著述。獻帝頗好文學,悅與彧 及少府孔融侍講禁中,旦夕談論。累遷祕書監侍中。 時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悅志在獻替,而謀無所 用,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辯,通見政體。既成而奏之。 於是綴敘舊書,以述《漢記》,中興以前明主賢臣得失 之軌,亦足以觀矣。」又著《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 《張衡傳》:永初中,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騊駼等著 作東觀,撰集《漢記》,因定漢家禮儀,上言請衡參論其 事,會並卒,而衡常歎息,欲終成之。及為侍中,上疏請 得專事東觀,收檢遺文,畢力補綴。又條上司馬遷、班 固所敘與典籍不合者十餘事。又以《王莽本傳》但應 載篡事而已,至於編年月,紀災祥,宜為《元后本紀》。又 「更始居位,人無異望,光武初為其將,然後即真,宜以 更始之號建於光武之初。」書數上,竟不聽。

《蔡邕傳》:邕前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後漢記》,會 遭事流離,不及得成,因上書自陳,奏其所著十意,分 別首目,連置章左。帝嘉其才高,會明年大赦,乃宥邕 還本郡。董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 歎,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 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 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 罪。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 之,不能得。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 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義素著,而 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殺司 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 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 黨蒙其訕議。」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 人,國之紀也;制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邕 遂死獄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時年六十一。搢紳諸儒, 莫不流涕。北海鄭元聞而歎曰:「漢世之事,誰與正之?」 兗州、陳留聞皆畫像而頌焉。其撰集漢事,未見錄,以 繼後史。適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 李傕之亂,湮沒多不存。

《文苑傳》:「侯瑾,字子瑜,敦煌人也。少孤貧,依宗人居。性 篤學,恆傭作為資,暮還輒㸐柴以讀書。常以禮自牧, 獨處一房,如對嚴賓焉。州郡屢召,公車有道徵,並稱 疾不到。作《矯世論》以譏切當時,而徙入山中,覃思著 述,以莫知於世,故作《應賓難》以自寄。」又「按《漢記》,撰中 興以後行事,為《皇德傳》三十篇,行於世。餘所作雜文」 數十篇,多亡失。西河人敬其才而不敢名之,皆稱為 「侯君」云。

《吳書妃嬪傳》:「吳主權謝夫人父煚,尚書郎徐令權母, 吳為權聘以為妃,愛幸有寵。弟承拜五官郎中,稍遷 長沙東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後漢書》百餘卷。」《會稽 典錄》曰:「承字偉平,博學洽聞,嘗所知見,終身不忘。」 《晉書·司馬彪傳》:「彪,泰始中為祕書郎,轉丞,注《莊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