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5 (1700-1725).djvu/52

此页尚未校对

《史記地名》二十卷。劉伯《莊》:

《史記正義》三十卷。唐·張守節

《史記名臣疏》三十四卷。竇群。

《史要》十卷。《衛颯》。

《史記正傳》九卷。張瑩。

史記部總論

《唐劉知幾史通》

《史記家》

《史記》家者,其先出于司馬遷。自《五經》間行,百家競列, 事跡錯糅,前後乖舛。至遷鳩集國史,採訪家乘,上起 黃帝,下窮漢武,紀傳以統君臣,書表以譜年爵,合百 三十卷,因史舊目,名之《史記》。自是漢世史官所續,皆 以《史記》為名。迄乎東京,著書猶稱《漢紀》。至梁武帝,又 敕其群臣,上自太初,下終齊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 卷,其書自秦以上,皆以《史記》為本,而別採他說,以廣 異聞。至兩漢已還,則全錄當時紀傳,而上下通達,臭 味相依。又吳、蜀之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跋氏列于 《夷狄傳》。大抵其體皆如《史記》,其所為異者,惟無表而 已。其後元魏濟陰王暉業又著《科錄》二百七十卷,其 斷限亦起自上古,而終于宋年。其編次多依放《通史》, 取其行事猶相似者,共為一科,故以「科錄」為號。皇家 顯慶中,符璽郎隴西李延壽抄撮近代諸史,南起自 宋,終于陳,北始自魏,卒于隋,合一百八十篇,號曰《南 史》。其君臣流例,紀傳群分,皆以類從,各附于本國。凡 此諸作,皆《史記》之流也。尋《史記》疆宇遼闊,年月遐長, 而分以紀傳,散以書表。每論家國一政,而胡越相縣; 序君臣一時,而參商是隔。此為其體之失者也。兼其 所載,多聚舊記,時插雜言。謂採世本國語國策等故使覽之者事 罕異聞,而語饒重出,此撰錄之煩者也。況《通史》以降, 蕪累尤深,遂使學者寧習本書而怠窺新錄。且撰次 無幾,而殘缺遂多,可謂勞而無功,述者宜深誡也。

明凌稚隆史記評林

《諸家總評》

鄭樵曰:「仲尼既沒,諸子百家興焉,各效《論語》,以空言 著書,至於歷代實跡,無所統繫。迨漢建元、元封之後, 司馬氏父子出焉,世司典籍,工於制作,故能上稽仲 尼之意,會《詩》《書》《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之 言,通黃帝、堯、舜至於秦、漢之世,勒成一書,分為五體: 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著人」, 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捨其書。《六 經》之後,惟有此作。然大著述者必深於博雅,而盡見 天下之書,然後無遺恨。當遷之時,挾書之律初除,得 書之路未廣,亙三千年之史籍,而跼蹐於七八種書。 所可為遷恨者,博不足也。

晁無咎曰:「班固常譏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 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姦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 貧賤,後世愛遷者多以此論。」予謂不然,遷特感當世 之所失,憤其身之所遭,寓之於書,有所激而為此言 耳,非其心之誠然也。當武帝之世,表章儒術而罷黜 百家,宜乎大治。而窮奢極侈,海內凋弊,反不如文、景 尚黃、老。時人主恭儉,天下饒給,此其所以先《黃》《老》而 後《六經》也。武帝用法刻深,群臣一言忤旨,輒下吏誅, 而當刑者得以貨免。遷之遭李陵之禍,家貧無財賄 自贖,交游莫救,卒陷腐刑。其進姦雄者,蓋遷歎時無 朱、家之倫,不能脫己於禍,故曰:「士窮窘得委命。」此豈 非人所謂賢豪者耶?其羞貧賤者,蓋自傷特以貧故, 不能自免於刑戮,故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非空言 也。固不察其心而驟譏之,過矣。

蘇洵曰:「遷之傳廉頗也,議救閼與之失不載焉,見之 《趙奢傳》;傳酈食其也,謀撓楚權之繆不載焉,見之《留 侯傳》。夫廉頗、酈食其,皆功十而過一者也。後之庸人 必曰智如廉頗,辯如酈食其,而十功不能贖一過,則 將苦其難而怠矣。是故本傳晦之而他傳發之,則其 與善也不亦隱而彰乎?遷論蘇秦,稱其知過人,不使」 獨蒙惡聲;論北宮伯子,多其愛人長者。夫秦伯子,皆 過十而功一者也。苟舉十以廢一,後之凶人必曰:「蘇 秦、北宮伯子,雖有善不錄矣」,吾復何望哉?是窒其自 新之路,而堅其肆惡之志者也。故於《傳》詳之,於《論》於 《贊》復明之,則其懲惡也,不亦直而寬乎!遷表十二諸 侯,首魯訖吳實十三國,而越不與焉。夫以十二名篇, 而載國十三,何也?不數吳也,皆諸侯耳。獨不數吳,何 也?用夷禮也。不數而載之,何也?周裔而伯,盟上國也。 《春秋》書:哀七年,「公會吳于鄫」;書十二年,「公會吳于橐 皋」;書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此其所以雖 不數而猶獲載也。若越區區於豺狼狐狸之與居,不 與中國會盟以觀華風,而用夷俗之名以赴,故君子 即其自稱以罪之。《春秋》書五年,「於越入吳」;書十四年